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PE苦觅退出术斤斤计较 花足心思只为卖个好价钱

2012-7-12 6:53:01证券时报 【字体:

    股票投资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这道理现如今放到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也适用,在入股价偏高和发行价受打压的双重挤压之下,PE机构开始面临“不仅要投的价格低,还得卖的价格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PE机构开始重视退出。为此,不少PE机构招聘了专门的二级市场人才,增设了项目退出管理部门,甚至有机构酝酿成立专门的二级市场投资公司或基金服务项目退出。

  对退出越来越斤斤计较

  “PE机构开始越来越重视退出,事出有因。”一位从事PE项目投后管理的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在目前创投争抢项目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创投在投资时已经很难对被投企业压价,压10%的价格很难,但在二级市场减持时如果策略得当,提高10%的收益相对容易,这就使得不少PE机构开始重视对二级市场的退出管理。其二,数据表明,与以往曾经动辄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的投资收益相比,近来投资收益率逐渐下降也使得财大气粗的PE机构开始在退出时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

  事实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由于目前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一些PE机构,尤其是部分国有性质的机构,有项目在成功上市后,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阶段退出,但这个特定时间阶段,因受股指走势等无法控制的系统因素影响,项目公司的股价很可能低于内在价值,从而使得PE机构损失了原本很多可以获得的股权价值增值。这也使得这一类机构觉得有必要设计一种操作机制,来保证机构获取最大收益。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PE的“募、投、管、退”四大环节来看,退出是最后的关键一环,“前面的三个环节相当于PE花费心血和成本播种、施肥和培养,那么最后的退出就是收获,要想收成好就得摘了西瓜,还最好不要丢了芝麻。”一家有意成立二级市场投资公司的创投机构人士如此表示。

  花足心思就为卖个好价钱

  为了卖得更好,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不少PE机构在这方面花足了心思。

  PE借此涉足二级市场,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与一级市场的投资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更好地服务投资项目退出,提高收益率。具体来看,一种是主动型,即投资项目上市后,PE通过设立专门的二级市场基金或投资公司,在上市项目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而PE机构本身又不得不退出时,通过再次买入持有,保证机构长远把握投资项目收益。据悉,中信产业基金就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基金所投公司的市值管理以及股票解禁后的退出等工作,其最终设想就是成为一个较为全面的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种则是被动型,比如有限合伙人(LP)临时退出,PE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或公司接盘,从而保证其他基金的投资不受影响。不过,严格来说,后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二级市场,而是一级市场的PE份额转让。

  深圳一家中等规模的PE机构人士表示,尽管他们的投资项目不少,但是上市数量相对有限,所以二级市场退出目前不是最重要的,转让退出才是公司较多考虑的方式。不过,他同时认为,随着投资项目上市日渐增多,PE机构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退出环节是必然,即便暂时没有成立专门的退出部门,相应的退出体系和人才储备肯定要配置。

  事实上,有迹象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量证券行业人才流向PE,其中不乏华泰联合副总裁、投行业务负责人马卫国这样的大佬。

  上海一家金融行业猎头机构有关人员也证实,从去年下半年以来,PE机构对于券商背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一些规模比较大的PE机构纷纷表示,希望能引进“对国内资本市场业务比较熟悉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据该猎头公司人士介绍,除了对宏观分析、产业分析的研究人员存在需求外,近来不少PE机构更是明确要求“具有二级市场投资经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