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2年5月,共有20家中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约21.71亿美元,平均每家融资1.09亿美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下降44.4%,融资规模下降70.6%。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仅有中国城市轨道一家中资企业实现在香港创业板的IPO,境外其他市场一片沉寂。
与去年同期相比,中资企业境外IPO数量下降90%,融资总额下降99.3%。2011年5月是海外IPO全面爆发的时期,当月境外IPO共计10家,融资规模约为39.58亿美元,平均融资额约为3.96亿美元,其中纽交所和香港主板各4家,纳斯达克2家。
而在本月,多家企业暂停或延缓境外上市进程。
计划于5月21日赴港上市的中国有色矿业未能如期进行招股;24日,神州租车正式向美国证交会递交文件,撤销在美上市计划;28日,原本定于5月底登陆香港主板的永达汽车由于股票市场转差,发布暂缓上市的公告,中资企业境外IPO集体遇冷。
遇冷原因多多。“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海外IPO遇冷,特别是赴美IPO一直举步维艰,近期香港市场也表现不佳,多家欲上市的企业暂缓或暂停赴港IPO进程。”业内研究员王宇告诉记者。
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在终止IPO后对媒体表示,终止主要因为两个意外因素,一是资本市场变化,二是路演期间频发的中概股丑闻,直接影响神州租车的估值。
2011年下半年以来,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架构风波成为海外市场遇冷的因素之一,而且还引发一场“蝴蝶效应”因为对VIE架构担忧引发上市难,因为上市难进而引发更多VIE架构纷争,且中概股丑闻中也多有涉及VIE架构。
一家此前启动在港上市日程的国内某电子商务公司至今仍限于投资者和被投公司的纷争中。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卿正科称,2010年,该电子商务公司网上交易总金额达到近50亿元,并顺利启动香港IPO申请,受“支付宝事件”的影响,香港联交所担心创始人效法支付宝事件,随时终止或变更VIE协议,严重损害企业上市结构的稳定性和控制力,故要求该企业针对原VIE机构采取法律改进措施。
不幸的是,在PE和该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多次协商谈判中,由于涉及改变既有VIE控制权分配,创始人和投资基金产生矛盾和冲突,且不断升级,最终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陷入僵局,无法继续完成香港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