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阿里巴巴B2B公布数据及阿里集团官方数据可知,目前为阿里集团贡献盈利的仍主要是阿里B2B业务,虽然淘宝2010年均实现盈利,但由于底子很薄,贡献并不多。B2B的营收增长与付费会员基数的增长高度一致。由此,付费会员数目的降低,将直接影响阿里巴巴集团的盈利水平。
“阿里巴巴已经无法代表中国B2B行业。”当电商专家贾敬华看到另外一家B2B网站慧聪网在阿里巴巴B2B放缓的同时却迅速发展的时候,不禁感叹道。
B2B行业的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慧聪网财报显示,其2011年全年净利润约为人民币4136.6万元,同比大幅提升约393.7%。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约为4.9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26.2%。
“阿里巴巴的B2B,基本上都是线上模式。而慧聪早年是专注于线下的B2B,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贾敬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私有化后的整合难题
“B2B上市对阿里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既无资本上的帮助,也不能带来声誉上的帮助,所以选择私有化。私有化后,行动更加迅速和隐蔽,不必有麻烦的监督。私有化,是为了之后集团上市。”派代网分析师李成东表示。
“可以想象,B2B私有化后一定会和淘宝有个整合。淘宝是可以抓住大企业的,而B2B是信息公告板,实际是私下谈的。传统企业不怕B2B,怕淘宝,因为淘宝是可以直接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可以绕开传统的经销商。”吕伯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私有化之后,整合起来要容易,上市公司还需要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
“支付宝和淘宝,以消费者为对象,是传统大企业进入电商领域绕不开,B2B退市后如果与淘宝整合,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分工。”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而根据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数据,B2B中国站淘宝店主的数量已占在线交易买家数52%以上,并且呈稳固上升态势。
不过,阿里巴巴私有化后的整合也面临困难。阿里巴巴曾经尝试过B2B平台与C2C的对接,但并不成功。2011年年初推出无名良品(后更名为良无限),通过将B2B平台与淘宝C2C平台对接,实现国内贸易的B2B2C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与淘宝采取按成交额佣金分账模式。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与淘宝商城、淘宝C2C的流量竞争关系,成交清淡导致部分卖家商品积压。
“之前的无名良品就是结合物,只可惜并不成功,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也不提供附加的价值,最后导致参与的B2B会员损失惨重。”李成东介绍说。
整体上市为时尚早
对于阿里巴巴B2B私有化,不少业内人士解读是为了集团的整体上市。自从2011年6月16日,马云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分拆成三个独立公司后,阿里巴巴集团形成包括B2B国际和中国国内贸易的网上交易市场(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网上零售(淘宝网和淘宝商城)、支付平台(支付宝)、网上购物搜索引擎(一淘)、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计算)和互联网资讯、邮箱、搜索等基础服务(中国雅虎)的主要业务架构。
阿里巴巴财报数据显示,阿里集团的营收增长远快于阿里B2B业务,这也表明阿里集团的非B2B业务(主要为淘宝网,支付宝没有计入2011财年营收)在2009到2011年期间营收获得快速增长。通过计算可知,非B2B业务在过去三年中占阿里集团营收比例分别为21.98%、35.14%、56.56%。
看起来,放缓的B2B业务退市后,跟快速增长的非B2B业务整体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阿里巴巴B2B公司CFO武卫在电话会议上表示:“集团目前没有上市意图。此前集团已经合并了阿里巴巴的财务业绩,不用为了上市而私有化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将来可能是会整体上市,但现在为时过早。从盈利的角度看,淘宝处于发展的初期,现在最大胆乐观的估值,也许都会是低估。”吕伯望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马云在致股东书中表示,“局部的小调整已经没有办法对阿里巴巴进行根本性的完善。”“下决心进行阿里巴巴业务的彻底转型与升级。”
但阿里巴巴集团并没有透露更多关于全面转型和升级的信息。根据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大阿里战略”,要建立的是“无处不在”供需双赢的消费平台。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马云称“大阿里将和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团的所有资源,包括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等,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基础服务”。
但就像马云在致股东书中说的,“改造一个成熟模式的困难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吕伯望分析道:“大企业创新会比较迟钝,患得患失。有些原有的利益,一改革就会失去。机构分工太细化,也会导致官僚主义严重。可能会阻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