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能源环保 >> 浏览文章

无锡官员施正荣一有问题就给领导发短信 领导烦得很(3)

2012-10-25 7:43:40中国经济网 【字体:

燃烧的欲望

冬天的痛苦,是在为夏天的错误埋单

虽然行业处于低谷,不过作为创业者,施正荣和彭小峰在上升期的几个关键时刻做出的错误决断,是他们在冬天感觉格外寒冷的重要原因。

施正荣性格比较内敛,一位光伏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十年前施正荣刚刚回国创业,他专程前来拜访,设宴款待之余,为了活跃气氛,不知哪一位提议让这位 “洋博士”唱首歌,“小伙子很腼腆地唱了一首歌,很不好意思。”但是随着尚德光环越来越耀眼,他也逐渐对各种场合都能应付自如,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唱锡剧也能有板有眼。

很多人接触施正荣后,都觉得他更像一个科学家,而非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施正荣对此并不抗拒,他甚至一直非常享受科学家的身份,以及由科学家向企业家“跨界”的感觉。

“中国对世界光伏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我们让这个产业的发展过程缩短了不止10年。”施正荣对于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依然充满骄傲。

他被国外媒体誉为“太阳神”,常说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到各地宣讲新能源是人类的未来,还热衷于在各种高级别论坛与学术会议上抛头露面。2009年,尚德刚度过一次危机,施正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便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反思,“我从来都是这样,我不是企业家,我是科学家。”施正荣承认,自己的时间分给了三个角色—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

然而,他恰恰也为声名所累。产业红火时,每个月都有来自国内外的新能源企业、专家、官员参观尚德,一天有好几拨,“尚德都接待烦了,但没办法,声名在外嘛。”一位无锡市经信委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对自身角色与定位的不明晰让施正荣的决策往往充满矛盾,时而过于超前,时而又过于短视。“这个行业一般要看得很远,但我还要处理眼前的事情,眼前有订单我要处理吧?眼前还这么红火是不是?”面对本刊记者对于为何不更早做出停止扩张、裁员等措施的追问,施正荣在2009年底曾如此解释。

2005年,施正荣曾在上海投资薄膜电池工厂,很快就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而被迫关闭,损失5000万美元以上。2006年的多晶硅是香饽饽。施正荣几乎软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CEO通电话,才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当时有高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协议价太高,但施正荣认为这是决定成败之举,拒绝了该高管的意见。之后的故事已为外界所熟知,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施正荣无奈以2.12亿美元违约金终止与MEMC的合约。但他并不承认这是自己战略失误,而是将之归结为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

金融危机后,施正荣又投资控股了欧洲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GSF),这家公司为尚德2010年利润做出了重大贡献,让施正荣引以为豪,但今年7月底爆出的GSF反担保骗局,则显示出交易的复杂性,甚至可能让尚德蒙受重大损失。

接近施正荣的人士则向本刊表示,很多内部人对施正荣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但不是一个好的CEO,不是一个好的企业掌舵者和领军者。在大局未稳时,过去几年施正荣似乎有些兴奋,过早将精力放在了经营以外的地方。

施正荣够“洋”。他英语流利,视野开阔,打造了光伏行业堪称最具跨国公司气质的团队。而性格同样内向的彭小峰则够“土”,他毕业于外贸专科学校,做劳保用品起家。与施正荣的“长短线失焦”相比,彭小峰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2004年他决定进军光伏行业时,还不到30岁,这个年轻人急切寻找新的金矿,“他考虑过房地产,甚至炒股,但后来一一排除。”一位熟悉彭小峰的人士透露。

实际上,光伏上游的硅片领域,对彭小峰而言还是一个传统产业,要政策、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在行业草莽期,彭的外贸生产经验让其在光伏行业运营中如鱼得水。他一直采取最激进的策略,希望从起点就将所有潜在的竞争者远远抛在身后。这也是彼时笼罩业界的气氛,所谓“拥硅为王,达产成金”,他确实领先了好几年,赛维的硅片产能一骑绝尘,两年后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后来对赛维造成重重一击的硅料项目启动于2008年。彼时,硅料这个最上游环节几乎完全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并占据了产业链上70%的利润,多晶硅价格最高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彭小峰野心勃勃要打破这一僵局。

尽管属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但再向上游走,多晶硅制造属于化工行业,对彭小峰而言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而他依然希望复制此前在硅片产能扩张上的成功,他的多晶硅项目当时全球规模最大,投资额达到了惊人的12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然而,事实证明以他制造业的经验难以驾驭化工项目,多晶硅项目至今成为一个无底洞。彭小峰还在2008年投资苏州百世德薄膜电池和组件项目,2010年在合肥投资组件项目,也多是机会主义的跟风之举,但幸运没有永远站在他的肩头,这些并不算成功的投资,像是不断被捆绑上赛维这艘巨轮的海藻,令它的引擎逐渐失去动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