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全球展开魅力攻势(腾讯科技配图)
《经济学人》杂志近日撰文称,由于屡次遭受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质疑,华为近年来开始在全球展开魅力攻势。该公司雇佣了游说人士和公关咨询公司,在许多重要的国家高薪聘请顾问团队,试图打消外界的疑虑。华为此举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尽管在非洲和欧洲市场获得了很大认可,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仍然对华为心存戒备。
以下为文章概要:
班伯里(BANBURY)是英国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这座小城最为英国人所熟知的就是它在一首英语童谣中被提及,以及它的名字来源于一种水果。班伯里看起来并不像是能够决定全球电信行业力量平衡的地方。但2010年,华为在这里设立了一家名为“网络安全评估中心”的研究机构,从此开创了游说电信设备买家和英国政府的新方式。该评估中心位于英国西南部城市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的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小镇,由华为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联合运营。该中心的部分员工曾经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工作,其责任是确保华为希望出售给英国电信公司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是可靠的,且仅仅会接受客户的指令,而不会被网络罪犯利用。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电信厂商如华为和中兴已经拓展到中国市场以外的多个国家,成为全球性的设备厂商。这使得发达国家的电信设备厂商开始担忧,同时也使得部分国家的电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监管部门开始担忧。它们担心,这些公司的路由器和软件可能会被人用来监听敏感通信,或者包含某种“关闭指令“,使得中国可以在战乱时期关闭这些系统。“我认为,允许一家与中国政府和中国军方有关联的中国公司进入网络是非常荒谬的,”网络安全机构CrowdStrike的专家德米特里·阿帕洛维奇(Dmitri Alperovitch)说。
包括中兴、中国移动等在内的多家中国大公司都曾引来外界的批评,但由于华为的规模之大和国际业务范围之广,华为所吸引的国际注意力是最多的。今年7月份,华为的营收超过长时间霸占全球电信设备厂商头名的爱立信;该公司2012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030亿元人民币(约合16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爱立信上半年的营收为155亿美元。由于华为的手机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四分之一,爱立信仍然是电信基础设备的第一大供应商。然而,爱立信的霸主地位恐怕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在是否信任华为这个新兴电信巨头的问题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态度。在非洲,华为的身影遍布整个非洲,而且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印度,华为被印度政府和媒体抹黑为对安全有威胁,以及不正当竞争。在加拿大和新西兰,华为已经获得了多个建设大型新网络的利润丰厚的订单;在澳大利亚,政府3月份禁止华为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宽带建设项目。
华为面临的最多的质疑来自美国。华为已经与美国的一些小型移动运营商有过合作,但该公司多次收购美国科技公司的企图都因为政府官员反对而被迫放弃。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对华为和中兴均格外注意。去年,由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担任主席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反对华为收购美国服务器厂商3Leaf,理由是未详细说明的安全原因。华为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
不过即便在美国,各界人士对华为的观点也存在着分歧。一名前美国陆军参谋长认为不必担心华为,而另一名人士却认为,“如果让华为来建设我们的网络,我们一定是疯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战略
引起所有这些外界忧虑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背景。任正非出身贫寒家庭,1960年代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随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华为官方称,任正非曾经升任至副主任,但并没有任何军衔。1983年,任正非在中国军队裁员中离开军队,来到了深圳。
1987年,任正非凭借2.1万人民币(当时约合5000美元)创立了华为。当时的华为主要出售从香港进口的电话交换设备。在经历了5年的艰难时期之后,华为凭借C&C08数字电话交换机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突破。华为幸运地赶上了中国1990年代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大潮。
在发展初期,华为曾经资历浅、人脉弱等原因难以打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市场。任正非此时借用了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他鼓励销售人员进军竞争对手不重视的市场。华为在进军海外市场时,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即初期先打入次要市场。华为公司的产品定价非常有竞争力:根据沃顿商学院的的一份报告,华为在非洲市场的产品报价比爱立信和诺基亚要低5%至15%。在开拓海外市场期间,华为同样展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非凡的勇气。华为工程师像战士一样穿梭于各个国家的内战和自然灾害;到2006年,华为在非洲的销售额超过了20亿美元。
各大电信设备厂商营收对比(腾讯科技配图)
华为的客户如今遍布全球140个国家,其服务的运营商旗下用户达到几十亿人。2011年,华为的营收达320亿美元,同比增长12%,是十年前的十倍。在欧洲目前建设的所有4G网络中,华为参与了其中的超过一半项目。在过去几年间,华为已经逐渐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生产者,提交专利申请数量达4.7万个。华为在连接笔记本和电话系统的“软件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允许运营商低成本运营不同的无线标准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华为的设备如今是世界级的,”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吉姆·刘易斯(Jim Lewis)说。
华为如今拥有超过14万员工,其中44%均从事研发工作。在华为深圳的办公大楼对面,就是富士康生产iPhone和iPad--以及部分华为设备--的园区。尽管华为自己也可以从事制造业务,但华为与其他西方竞争对手一样,将许多制造业务外包了出去。华为将自己看作是中国技术的新面孔:一个创新者、营销者,以及全球品牌。
知识产权风波
批评人士认为,华为的崛起不仅仅是依靠战略、勇气和任正非对创新的执着。他们认为,华为盗窃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而且该公司在国际扩张中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资助。华为否认了以上所有指控。
美国网络设备供应商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近期声称,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并不经常“按常理出牌”;许多美国分析人士认为,华为早期的某一产品抄袭了思科的设计,但华为坚决否认了这一点。2004年,思科将华为告上了法庭,不过最终两家公司最终不分胜负,达成了和解。
还有批评人士称,中国政府曾给予华为资金支持,以打击海外竞争对手。2011年,华为承认其客户的确从300亿美元的潜在“出口融资”项目中受益,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资金最终被使用。华为称,“2011年,华为向客户提供的财务支持占总合同销售额的5.86%,”华为并未透露具体的数字。
6月底,中国与欧洲官员召开有关贸易补贴的会议,防止发生贸易战。对于所有涉及的各方来说,避免正式的冲突是最好的结果。投资银行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皮埃尔·法拉古(Pierre Ferragu)认为,华为的竞争对手也采取过类似的吸引客户的手段。他还补充称,未来各大厂商都将越来越少地采取这种手段,因为那些只购买低价设备的运营商往往未来不能为设备商带来利润:“你不能向它们出售高利润的后续产品,因为它们买不起。”
尚未见效的魅力攻势
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华为开始尝试现代化和开放的理念,展开了一轮魅力攻势。华为雇佣了游说人士和公关咨询公司,在几个重要的国家组织了高薪聘请的顾问团队。该公司甚至还开始公布年度报告。
这一举动目前尚未收到成效。例如,华为常常谈论企业管理改革,但该公司的核心层仍然不为外界所知。曾有报道称,任正非曾希望他的儿子接班,但今年4月,他被迫同意与三名同事轮流分享CEO职务。据一名熟知华为内部情况的西方公司董事长称,“华为的轮值CEO模式与中国政府对国企领导人所采取的轮班模式有些相似。”
剑桥大学安全工程学教授罗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指出,禁止来自中国公司的设备可能会给外界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因为其他设备厂商的产品中都包含中国制造的零部件。Forrester分析师布莱恩·王(Bryan Wang)称,除了一些高端路由器以外,阿尔卡特朗讯几乎全线产品均在中国制造;诺基亚西门子的移动基站和交换机也是在中国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