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 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当月,我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8亿美元,同比下降8.7%,1至7月,我国吸收外资累计66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已
“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是目前外资暂时出现回落的原因。”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6日表示,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强,欧洲债务危机尚没有妥善解决方案,国际金融市场较为动荡,美国政府推出“选择美国”等计划,鼓励投资实体经济。另外,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跨国公司战略布局新的热点。从国内来看,土地供应偏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内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使我国吸收外资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在对外投资方面,沈丹阳介绍说,今年前7个月,我国企业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北美洲的投资高速增长,并且对外投资更多流向了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这四个领域。他表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的系列政策措施效应显现,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出现调整的状况下,中国企业面临一个好的市场机会,企业的竞争力与开拓国际化市场的意识也都在提高。
随着FD I流入的持续放缓和流出的迅猛增长,我国资本流动长期以来的“多入少出”的格局正在出现逆转迹象。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显示,今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203亿美元,跨境资本流动开始出现双向变化,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今年二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分别为逆差480亿美元,顺差511亿美元,逆差714亿美元。而此前,从1990年至2010年,中国已经保持长达近20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吸收外资的形势一直比较严峻,7月份全球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进而增大了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原来预计是7月底8月初会有所回暖,但是现在看来,外贸和外资都比预期的还要差。
他指出,当前仍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持吸收外资的稳定增长,如果连基本的增长都无法保证的话,可能对整体的宏观经济构成威胁,因为我国现在对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依然较高,外资占G D P比重约为30%,出口中的约一半也是外资贡献的。“不必采取过大的刺激政策,例如税收差异、地方补贴等。关键在于整体开放的领域要有所突破,构建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改革构建空间。”
霍建国还指出,对外投资的风险在于当前我国仍然缺少一个可以驾驭投资主体、控制投资风险、保证回报率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对外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未必是好事。
“今天我们看到我国的对外投资增速已经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增速,产生了资本净流出的过程。目前来看还没有太大风险,但长期保持这么大的不平衡也是不可持续的,长期下去势必会产生大量资金外流,不利于资本项目的平衡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霍建国说,“短时间落差存在是可以的,我认为,对外投资保持在平均20%的增速,吸收外资保持在5%至10%的平稳增速,就是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的格局了。”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增速大于引资增速这样的趋势变化,事实上从“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显现了,而且会继续下去。“十一五”期间我国的FD I平均增速是9 .6%,O D I平均增速是40 .8%。2011年以来,这样的趋势依然在延续。直至今年前七个月,我们看到对外投资增长了52.8%,是个超高的速度,而吸收外资则下降了3.6%。这也反映出按照“十二五 ”计划的判断,中国到了一个“进口和出口并举,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阶段。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总体看,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全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实现基本平衡。即使出现资本净流出,也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国家一直倡导的藏汇于民的政策目标,仍属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