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央行扩大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利率市场化给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提出目前银行转型陷入尴尬境地,认为中国银行业要学会“革
中国的银行转型为何会陷入困境;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准入放松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的出路又在哪里?
银行转型陷尴尬
21世纪网:8月5日您在微博上提到一些银行转型陷入尴尬境地,遭遇“转型绑架”、“转型陷阱”等情况,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造成这些转型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连平:目前在转型过程中,部分银行似乎出现了一些尴尬的状况。从2004、2005年银行提出战略转型以来,在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方面,有些银行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还有一部分银行由于种种原因转型不太顺利。
我认为,不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内部,若只强调客观因素,则无法解释有部分银行的转型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可以说,很多银行都确立了宏伟的转型目标。确立目标很容易,但要让这个目标付诸实施,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很多银行没有做到;在实施的过程中明显地游离或者偏离于目标,不能像转型成功的银行那样不折不扣地走下去。
首先,理念非常重要。银行如何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从主要获取利差的经营模式中转型,向新的领域进发,其中涉及许多理念问题,如果没理念的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会不断阻碍银行转型的发展。其次涉及到银行内部的体制和机制,在银行上市后,银行内部的体制机制如何能像一个真正的上市公司、朝着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对于很多银行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议论,中国的银行官僚气息比较浓,有些类似于政府的一个部门,不像是一个商业性的机构,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大型银行。
当然现在已有所改变,但要真正推动机制改革,一些银行在内部向着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攻坚战主要是在内部体制机制。在这方面,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但从整个行业来说,依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革自己的命
21世纪网:商业银行转型的出路在哪里?
连平:我觉得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关键是要“革自己的命”。
首先还是要解放思想,现在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媒的趋势、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监管的趋严都会对银行未来的经营产生压力,以往的经营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这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突破。不能在新的经营模式刚露头时就产生怀疑,害怕有风险,步子还没迈出去,就怀疑自己。
第二,战略目标明确之后,必须要有非常具体的实施路线图。树立战略目标不难,但要保证实施难度很大。因此实施转型有必要制定未来3年或5年的执行方案,一以贯之地加以推进;每年都审视实施的效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估,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未来的目标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目标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第三,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革自己的命比革别人的命难得多,以往的体制长期以来已经在内部形成了各方可以接受的框架,现在要进行调整,必然会引来利益和风险承担的调整:原来风险不大的现在可能要承担较大风险,原来有很大权力的现在可能权力要缩小了。所有这些都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以推进。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商业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从而才能真正地实现转型目标。
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要保证资源能够持续不断地流入转型业务领域,比如零售银行,收费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需要资源加大力度流入,这样才能促使转型领域的业务得到不断的发展。
内部考核体系等机制要更加明确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方向转变。内部的薪酬体系也要发生变化,比如投行团队和传统的银行业务团队工作内容、方式方法都不尽一致,投行业务具有明显的特点,如果用原来那种似乎比较公平的体制对待所有的员工,显然会限制投行业务的发展。
当然,外部环境也是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比较大,增速太高的时候资产业务对银行的贡献度比较大。比如2009年信贷业务高速增长,那么各种资源就会集中到这个领域之中,这对转型发展会形成制约;而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良资产反弹比较明显,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容易引起转型目标的游离。
目前发展银行收费业务的环境并不理想,从收费业务的绝对水平和覆盖面情况来看,我们和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还有距离,整个收费水平还是不高的,尤其是针对个人的收费水平是比较低的。由于整个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目前不适合商业银行在收费业务方面提出很高的标准。目前吸收存款比较困难,商业银行需要付出和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源,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在一些阶段的工作重心,从而影响转型业务的发展。
业务转型要抓关键
21世纪网:6月以来连续两次宣布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贷款利率上浮和下浮的幅度,您认为这对我国的银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您提到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可能会增大,我们的银行该如何应对?
连平:谈到风险,人们常说银行业没有经历过一次完整周期的考验。而从眼下看,这只是银行面对挑战的一方面。事实上,当前银行业面临三个趋势和七大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带来降息政策和不良资产反弹;二是改革加快带来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开放准入限制;三是监管趋严带来更严的监管体制和收费业务方面的限制。这七大挑战给银行业带来竞争扩大、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收入下降、成本增加、盈利减少等一系列压力。而利率市场化可以说是银行多种挑战中压力最大的一个方面。现在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在很大程度上讲已经放开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未来影响最大的在于存款浮动的上限,因为在目前存款相对偏紧的情况下,一旦全面放开存款上浮上限,则很可能带来银行的激烈竞争,这会大幅度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对银行业短期的压力会比较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贷款下浮幅度的进一步拓宽,加上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商业银行向客户贷款的利率水平也开始降低,而存款的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浮”上去了;银行的利差缩小,收入水平下降,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当前,金融脱媒仍在进一步深化发展。随着债务融资标准的进一步放宽,一些大的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明显减弱;但另一方面银行的供给也发生变化,监管部门在准入方面有所放松,准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朗了。对于银行业来说,在脱媒导致贷款需求减弱的同时,准入的放松会使得贷款的供给相应增加,从而推动银行业的竞争。
面对利率市场化趋势,我认为应对举措中两条最关键。一是客户结构的转变。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银行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的贷款在整个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非常小。银行未来有必要也有条件促使客户结构发生改变。如果大客户的占比减少,中小客户占比增加,有助于银行稳定收入和成本。相对于大客户,商业银行在中小客户方面的定价往往更有发言权,这能够比较有利于维持一定程度的利差。同时,大客户的营销成本比较高,而营销零售客户的成本相对较低,提高中小客户的比例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营销成本。
二是新兴业务的开拓。未来发展投行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转型业务非常重要。商业银行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在货币市场中操作,这在国外比较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未来投行业务也将获得长足发展的空间。我们的银行业在未来要在创新领域业务中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新的蓝海。此外,有条件的银行还应加大开展综合经营,促进集团收益多元化,当然这难以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