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9月13日就社会融资规模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报道,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介绍,过去十年,我国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融资呈现四个明显的发展特征。
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
二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0%,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
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大。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相当于一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