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周二。美国大选最后一场辩论,当了四年总统的奥巴马,在外交议题上果如驾轻车而行熟路,全程占尽优势。CBS公布的即时民调结果显示,认为奥巴马整体表现压倒罗姆尼的受访者多达
竞选期间拿中国当箭靶,在美国仍是讨欢心争选票非常受用的一招。罗姆尼在第二、三场辩论中不断重复的讯息是:一旦当选,上任首天便会把中国列作汇率操控国。此刻正值热钱回流内地和香港、人民币汇价重踏升轨,政经因素皆令人民币再度成为热话,汇率操控虽属中美没完没了的口水战,但在此敏感时刻仍然值得一谈。
经常账盈余/GDP大降
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以数据为后盾、事实为依归。假设罗姆尼或其他指控中国操控汇率的政客要求的是人民币升值,以抵消中国因汇率偏低而取得的贸易优势,那么中国是否“冥顽不灵”,应从币值变化与贸易平衡两方面判断。
自2005 年7月北京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升逾二成半(美元兑人民币由汇改前的8.2765 跌至周二收市的6.2480)。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虽未必能令美国满意,金融海啸后且一度“重挂”美元,惟过去几年拾级而上的态势有目共睹,此节并不存在争议余地。
经常账项方面,汇改启动首两年,由于中国经常账盈余占GDP比率仍在扩大,批评者依然振振有词。然而,内地经常账盈余占GDP比率已于2007年在10.7%水平见顶,今年估计只有2%左右。
换句话说,货币升值、贸易不再占有明显优势,美国对中国的要求,北京基本上都能满足。不错,缩减的虽是经常账盈余相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比率,并非盈余的绝对值,这中间难免受到内地GDP增长步伐牵引;此外,经常账着眼的是整体数字,跟中国对美双边贸易状况未必完全一致。可是,上述方向性转变,已足以令在人民币争议上锲而不舍的政客词穷。应该说,在2000、2004甚至2008年美国大选,数据对中国皆不特别有利。然而,2012年总统候选人再拿汇率操控问题痛斥中国损人利己,便难逃无理取闹之嫌。
外储/GDP与瑞士相若
假使批评中国操控汇率者所指的是,中国通过干预阻止市场力量对人民币汇价发挥应有作用,那么世上操控汇率的国家岂止中国?基于买入美元沽出本国货币阻其升值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故“操控”程度多深多大,从外汇储备占GDP比率的高低和变化足见一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率去年为45%,较新加坡的93%、亚洲新兴国家泰国的49%为低,而跟发达国瑞士的44%相差无几。
当然,以中国经济规模之大,同一比率涉及的实际储备金额可以相差甚远,惟从录得经常账盈余国家/地区的确过去十年的外汇储备变化可见,阻止市场力量对汇率发挥应有作用,借此保持出口竞争力的行为十分普遍。大贼是贼,毛贼也是贼,美国不应以经济规模和重要性作为“汇率操控国”的定性基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范围内的很多国家/地区,是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对手。在人民币汇改启动前,这些国家/地区的市场干预旨在力拒本币兑美元升值。由于人民币在2007年7月前一直紧盯美元,故名单内货币兑美元不升值,已等同于兑人民币保持稳定,令相关国家/地区的产品相对中国货竞争力不至受损。然而,一个有趣现象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一度因海啸中断的汇改以来,亚洲区内十种货币有七种紧贴人民币走势多于美元走势,只有实行货币发行局制度的香港及区内两个小国越南和蒙古的货币追随美元程度高于人民币。
在老毕看来,这意味中国的亚洲贸易对手不介意让本国货币跟随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只须汇率上升速度不比人民币兑美元急,亚洲国家/地区不会寻求在人民币升值中占北京的便宜。这也许反映中国内地市场对亚太区制成品以至资源出口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直接以人民币作为进出口结算货币的贸易比重亦在逐步提升,周边国家/地区维持本币兑人民币稳定,比透过增强货币竞争力获取对华贸易优势更符合其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