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平台融资卷土重来 天量放贷恐难再现

2012-6-25 5:21:23东方财富 【字体:

  宏观经济政策正式转向“稳增长”之后,一度“只收不放”的地方平台贷款迎来新的春天。

  这一趋势,从今年以来多个金融市场的表现亦可管窥一二。先是“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在沉寂一两年之后,去年四季度末开始呈现发行规模与收益率“双升”的态势;其次则是在多数地方融资平台达到发债上限之后,可以绕开“不超当期公司净资产40%”红线约束的银行间私募债衔枚疾走,各地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身影亦闪现其中。

  而步入5月份之后,不但对公中长期贷款反弹势头明显,6月份新增信贷甚至有破万亿的呼声。伴随信贷渠道逐渐放开的,亦有突破企业在银行间债市融资规模的“40%”红线。

  在这一基调之下,曾经一度人人谈之色变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但这一次,新的平台融资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银行是否会重蹈覆辙?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调查,为读者探究其中奥妙。

  过往两年一直受限的“政信合作”今年卷土重来。

  “在房地产信托暂停和证券类信托业绩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只能开拓新业务,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政信合作类产品发行量大幅增加。”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展恒理财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政信合作类产品发行数量达108只,同比增加63%。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预期年收益为8.87%,同样呈现节节攀升态势。

  隐藏在此类产品背后的正是今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的旺盛需求。随着“稳增长”正式成为政策组合的首选,银行信贷、债券融资等传统渠道也在逐步缓解此类融资压力。

  政信合作节节攀升

  展恒理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第三周,今年政信合作产品发行规模已达218.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倍。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加上存量产品,今年政信合作融资规模余额有望达到2000亿元。”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尽管与规模庞大的存量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相比,2000亿元的政信合作只是冰山一角,但其新增融资规模同比快速攀升和收益率节节上涨,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渴求。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基础设施建设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在2011年三季度之前基本稳定在8.53%左右水平,波动幅度不大;但自去年四季度开始,产品收益率有了一定幅度的攀升,稳定在9.1%~9.3%的区间范围内。展恒理财提供的数据亦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去年1月~6月发行的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8.24%,而今年1月~6月(截至6月21日)发行的同类产品收益率已悄然上行至8.87%。

  “基础建设投资是对冲经济下行的重要措施,今年在房地产信托业务受限较多的情况下,大量市政类信托产品应运而生。”展恒理财分析师刘现才认为,当下政信合作升温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所致。

  地方政府如此热衷政信渠道,亦有熨平上一轮平台贷款带来的偿债高峰意图。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一些在建项目在等着后续资金,平台贷款又大规模迎来偿债期,旧账加上新的缺口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而根据审计署此前公布的数据推算,今年将有约1.84万亿的债务到期,占全部待偿债务17.7%。

  “其实这并不奇怪,在5月份政策风向正式转变之前,银行贷款的控制非常严格。但从政府财政收支的角度看,今年经济形势不太好。一方面需要还债,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支出,政信渠道可能是目前各地政府仅剩的可靠筹资渠道了。”某股份行投行部一位负责人表示。

  债券融资曲径通幽

  尽管总规模在攀升,但政信合作的信托产品并非各地政府在过去半年里筹集资金的唯一渠道。

  去年上半年启动的银行间市场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又称银行间私募债)由于不受《证券法》规定的企业存量债券规模“不超当期公司净资产40%”红线约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青睐的筹资工具。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5月3日首批银行间市场私募债注册以来,截至目前,已有91家发债主体在这一平台上融得资金。其中,不乏铁道部以及北京、广东、江苏、天津、山东、福建等多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此发债。而资金去向,亦多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公共事业和交通运输等传统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领域。

  一位股份行投行部人士坦言,银行间市场私募债现有的发行主体的确以央企和政府融资平台为主,发行的债券类型以3年期中期票据居多,与相关项目的进度基本吻合。其中主要的好处就是不受40%的发债上限约束,整体融资成本也比银行贷款略低一些。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稳增长”成为经济政策组合拳的首选之后,这一原本在夹缝中挤出的融资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多位银行业人士昨日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上周已正式允许银行将AA级企业的发债规模纳入短融、中票合并计算,不再受净资产40%红线约束。

  “以前在银行间市场发债,协会不但会将短融、中票加总计算企业的融资总额,还会把发改委批准发行的企业债、证监会批准发行的公司债计入,这些加总不能超过当期净资产的40%。现在新的办法不仅取消了将企业债和公司债计入的约束,还将短融和中票分开计算,企业实际能够融得资金的规模可以说是大大拓宽了。”前述银行人士表示。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这一“松绑”等于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完全放开,因为约95%以上的信用债都由AA级以上企业发行。而考虑到银行间市场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这显然意味着企业债融资渠道大幅拓宽。“上一轮平台贷款高峰期间,除了直接贷款,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已达到发债规模的上限,因此后续才转向成本更高的信托融资等渠道,以后这些需求预计都会回到债券市场中来。”

  信贷通道已然松绑

  而与债券市场种种约束取消同步的是,从去年10月份定向松动的银行信贷政策也在5月下半月开始有更大的松动空间。

  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均称,6月份以来整体的信贷投放较以往“有起色”。“主要是在一些大项目的支持上,由于发改委陆续批复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跟进的融资需求开始有所起色。”某国有大行广东省分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

  这一势头在已公布的5月份新增信贷数据中有所体现。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较4月份环比增长了约1100亿元,其中对公中长期贷款环比增长约450亿元,占据增量规模的40%左右。6月份这一势头得到延续,甚至有媒体称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将有望“突破万亿”。

  “这是有可能的事情,因为目前政策的基调已发生变化,监管层已开始鼓励银行放贷,尽管仍然强调风险。总体来讲,还是担心经济下行。”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人士称。

  然而,更多受访的银行业人士则表示,由于目前尚未收到银监会的相关文件,因此在业务的实际操作中并不敢贸然行事。“即使银监会鼓励加大信贷投放,也并不一定是指放松平台贷。去年以来,银行一直在清理平台贷,即使将来真正松动,银行也一定会比之前更加谨慎,会优先放行经过清理之后的优质项目。”一位城商行公司业务部主管称。

  “政策一下子大转弯,大家心里还不是真正有底。银行可能会释放在建项目的资金,因为这两年一直在清理,也没来得及准备新项目。”上述城商行公司业务部主管说。

  而一位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经理对于平台贷则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银行对涉及地方政府的项目根本不奢求存款,这种项目不仅收益低,还难维护。因此,不少银行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做平台贷业务”。

  另一方面,新的银行资本监管协议将从明年起实行,监管层对银行的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要求日趋严格。上述信贷经理表示,“年初至今,不少银行存款都在下降,为了保证监管指标达标,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的正常业务”。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2009年~2010年间囫囵吞下近10万亿平台贷款的商业银行不会再对新一轮的平台贷款敞开怀抱。而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这极有可能。

  盛宏清称,尽管银监部门表态称将加强基础设施信贷投放,但未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不会通过平台贷的渠道,而是更多地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发行债券、私募、票据、信托等。“未来平台贷将演变为新的形式存在,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释放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此前的天量贷款应将难以再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