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入快车道

2012-8-19 6:53:59东方财富 【字体: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座谈会今天在广西梧州进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当前西部地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部地区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优化布局、错位发展;更加注重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更加注重关联配套,提高整体效益;更加改善环境,打牢发展基础;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问题。

  所谓“承接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明确要求,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2010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明确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特别是国发28号文件印发以来,西部地区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发挥自身政策、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明显扩大。重庆2009-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三年分别迈上一千亿、两千亿、四千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49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80%。四川2007-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每年也以超千亿元的规模递增,2011年达到7083亿元,年均增长37%。陕西去年实际利用内资282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853亿元。其他省区增长速度也很快,云南“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超过4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79倍;宁夏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资金由2007年的24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277亿元,四年翻了三番多。

  二是产业转移层次明显提升。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层次逐步由以纺织、服装为主的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机械、电子信息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以能源、矿产资源采掘为主的初加工向资源精深加工转变,由小企业、小项目向大企业、大项目转变。英特尔、富士康、联想、一汽大众、格力电器、上海重工、北车集团等一大批电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大型企业落户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今年1-5月,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40%,分别比中部和东部地区高出9和31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各地方在实践中从以往自发的、零星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产业转移逐步呈现出了产业链式、产业集群式以及园区共建等多种有组织、有规划的新方式。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就规划了18条产业承接链。重庆笔记本电脑、四川汽车、甘肃新能源装备、新疆及兵团纺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四是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自2010年以来,先后批准设立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三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示范区自设立以来,积极在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改善环境、提高效益等方面先行先试,成绩显著。广西桂东示范区2010年10月设立,两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3289个,投资额达2745亿元。重庆沿江示范区2011年1月设立,当年利用内资总额达到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6%,相当于“十一五”五年的总额。

  国家发改委杜鹰表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当前西部地区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东部地区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善环境,打牢发展基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注重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