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发展速度很快,2012年的情况是前两年的延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区域发展格局上讲,2012年,中西部地区赶超的趋势依然明显。
中西部地区赶超趋势继续
刘云中说,从发展速度看,天津近几年受益于滨海新区的发展,GDP增速一直全国领先。东部地区除了天津外,其他省份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中西部省份发展速度比较快。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天津GDP增速为13.9%,其中,滨海新区增速为20.1%。广东7.9%、浙江7.7%、上海7.4%、北京7.5%。而中西部地区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其中,重庆13.8%、贵州13.8%、甘肃13.3%、陕西12.7%、四川12.8%、安徽12%。
刘云中说,一系列因素将继续推动中西部地区的赶超趋势,促进地区间较为平衡的发展。
首先,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许多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而由于发展起点低和经济增速多年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这种发展所处阶段的差异导致了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慢于中西部地区。
其次,需求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内需的扩大为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要素和资源价格的上升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
第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例如“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首要位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其中大部分都在中西部地区,这些战略的基本方向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13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刘云中说。
今后应加强区域规划指导
“以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始,截至2012年年底,约有80项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刘云中说,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区域规划的确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发展格局由主要依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少数区域驱动,逐步向东中西多极驱动转变,如中西部的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地区。同时也提高了区域内外一体化程度,打破了区域壁垒,促进了区域市场和要素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国家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但刘云中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规划存在的问题。例如,比较重政府而轻市场。区域规划虽然是政府出台用于指导地区发展的,具有公共政策属性,但规划重心在于确定地区发展的总体框架,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等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而地区的具体发展要放手交予市场去做。政府规划最终要为市场发挥作用、为经济主体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条件。然而,近年来出台的区域规划越来越倚重行政主导作用,而忽视或代替了市场作用,在规划中给地方赋予了较多的区域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地区由于政策受惠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间接使区域发展与市场轨道偏离。
此外,区域规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多头管理问题严重,统筹协调不够,无形之中容易使国家战略陷入部门之间的争夺,而从区域规划执行过程来看,由于区域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其执行一般涉及到几十个相关部门,经常出现一种事务同时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的现象。各职能部门协同不够,影响了区域规划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为此,刘云中建议,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导向要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
刘云中说,目前我国区域规划还是以建设项目主导来拉动地区经济,未来区域规划应该科学确定规划调控范围,由项目拉动转向经济社会全方面的指引,由以往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向改善发展环境、增强软实力转变。从国外经验来看,区域规划也是从建设项目主导逐渐转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方向引导,如日本的近两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等,都开始转向关注重点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对具体的产业项目很少涉及。
“区域规划还应更多地鼓励制度创新。”刘云中建议,今后出台的区域规划,更应该着眼于给予地方政府更多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权力,只给出发展方向,搭建发展平台,不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其先试先行,探索促进本地比较优势更好发挥的区域发展模式,削弱优惠政策和项目驱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