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代市长王安顺表示,今年要“深化以大气为重点的污染治理”。
梳理各地“两会”的热点话题即可发现,“空气污染防治”已是各地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空气污染成治理重点
本月中旬连续多日的雾霾成为北京人心中最重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19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开始征集公众意见,这也让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治理空气污染上。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在王安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四个地方提及防治空气污染:
在谈到过去五年工作时,王安顺说,北京市“加强污染全方位治理,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9.3%”。
在谈到困难与问题时,他说,“北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改善空气质量任重道远”。
在谈到今年重点工作时,王安顺说,“深化以大气为重点的污染治理”,严格落实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加大PM2.5治理力度,切实做好压煤、换车、降尘等工作,确保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推进区域联防联控。
江苏、河南、北京是今年最早召开地方“两会”的省份。在前不久的雾霾围城中,河南也深受其害。
在21日开幕的河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多名代表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出台《河南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严格环境保护措施,整治大气污染。
江苏省政协委员薛涛今年也专门提交了有关防治和应对空气污染的提案。他告诉记者,会前,他已经就此进行了调研,并准备与其他政协委员和环保专家一起讨论修改。
区域联动联控是前提
“前不久出现的空气污染,华北地区的省市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的。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有顶层的机构协调,参照奥运会期间环保部和北京市联合成立指挥部的模式统一治理空气。”北京市政协委员安建军说。
据本报记者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了解,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部地区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区域性高污染日益频繁。在东部的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超标城市比例超过80%,且重污染发生体现出同步性。
“三分之一靠天,三分之一靠自己,三分之一靠周边,这就是北京空气污染来源的现状。”16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对本报记者说。
王跃思所做的研究显示,北京PM2.5大约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于区域的协同“贡献”。
“北京市虽然能努力降低自身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却无法解决周边污染物排放与传输。”王跃思说,治理空气污染单靠一个地方政府努力,难以达到新标准。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PM2.5问题的前提,但由于联合组织方式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科学和政策研究,使得区域联防联控的实施难度非常大。
据了解,北京周边地区包括河北、天津等地的污染物排放量在亿吨以上,即便是北京把自家清扫得多么干净,一阵风就可以让北京前功尽弃。
王跃思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没有突破性的管理制度改革,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不尽相同,但欧共体能够协同控制治理酸雨和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也是通过联防联控,才遏制住了光化学大气污染。我国也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路,但需要智慧。
国合会近日也表示,我国实行以属地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不利于解决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同时,与国家大气管理人员相比,地方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更加缺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认为,我国需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典型地区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区域内的大气质量管理工作。通过组织联席会议,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