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不少人会在寻求外界融资时把政府对其的扶持作为说服投资人的卖点之一,但精明的投资人却并不见得买账,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基金,表面的风光显然打动不了他们,他们更为看重的还是企业本身的质量 ]
两年前,张彬(化名)在某高新园区孵化基地租借了一间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这是他回国创业的起点。
墙壁上贴满了生物医药的图例,张彬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在规划企业的发展路径。
两年后,当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时,办公室颇显冷清,房间的一角临时辟出一间实验室,两位工作人员正坐在仪器前检测数据。“使用公共实验室需要租金,我这些自有设备还能用,就省了这笔开销了。”
两年前还手握某生物医药技术信心满满回国创业的张彬,现在却没有当时的那股劲头,他向记者坦言,这些年一直在原地踏步。
“生物制药本身需要的发展周期较长,初期资金需不断跟进,在自有资金烧殆尽后,我曾试图申报一些国家级和地方性的专项资金的扶持,但都未果。”无奈之下,张彬只得开拓“副业”,转而开始为一些国外制药企业做CRO(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以此来“养”其自有科研项目的开支,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但自有科研项目的开支太大了,CRO这部分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张彬有些无奈。
更让他没有想通的是,那些拿到相应资金补助的企业并非个个优秀,打探之后才知其中有些企业是有“门路”的,而这其中的水深是他没有想象到的。
中介机构的“能耐”
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一般能占到中小企业外来资金的10%左右,其主要方式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资本、鼓励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
记者在查阅相关信息后发现,国内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涉猎面较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基金、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都可以申请并获得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
比如在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提及,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支持技术创新,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
而在可以查到的各类政府扶持资金计划中,对于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各类名目繁多。包括国家层面技术研发类、创新类政府扶持资金比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创新计划;特定领域的专项资金如工信部的电子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部的文化科技计划、商贸部外贸专项等。而各个地方政府、园区各自下设的资金扶持计划则数目更多。
然而,对于一家创业企业而言,不清楚相关领域是否有政府扶持基金,没有申报经验,让企业往往感觉千头万绪。记者随意查阅了一份关于2013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材料后发现,30多页的申报材料填写除企业基本情况之外,还需交代包括成果证明、知识产权归属证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阐述、资金使用计划、转化能力论述、项目执行期内计划完成的指标等多项内容,只要其中一个项目无法达到申报要求,就可能会不成功。
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在一些项目资金申请建议上会附带提到建议规模的、适合申报项目企业成立专门的政府扶持基金申报及管理部门,同时配合较有经验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申报。
“创业初期企业会碰到许多繁琐的事务,比如企业工商执照的申请,如何申请减免税的办理等等,一些中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创业企业完成这些流程,但这只是他们最基础的服务工作。他们更大的作用则是在企业申报项目资金扶持时,这些第三方机构可以凭借其本身的资源优势及人脉关系,利用其所谓的内部渠道为创业企业‘开后门’拿资金,而这也成为了这些中介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坦陈。
一般根据不同的申请要求,中介相应的收费也有所不同。他举例,比如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可以为企业所得税减负,并有望可以得到国家级、地区级甚至是园区内部的资金扶持。其认定条件中有一项涉及技术专利的硬指标,通过中介机构的操作,只需支付几万元作为技术购买费给中介便可拿到一项技术专利,同时中介机构可以拿到等额的服务费作为回报。而如果一旦企业成功申请到资金,从中出过力的中介机构可以拿到几个百分点的佣金。
骗补专业户
其实,觊觎专项资金补贴的大有人在。除了有中介从中“牵线搭桥”之外,有不少人利用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及高新园区对于优秀创业项目及人才渴求的心理,当起了骗补专业户。
“其实各地政府或是高新园区暗地里相互较劲,竞争激烈,之前大家比拼的仅是硬件设施,但近几年来开始比拼招商引资的本事,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提到,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搞类似“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招募,不惜花重金给这些创业人才提供资金,就是为了留住人才,留住项目,更将此作为彰显当地实力的一个标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所谓的创业者惯于通过一些手段获得转让的专利技术,再经过中介机构的包装,走政府路径来获得一些资助和补贴,这种现象已经颇为普遍。“据我了解,已不乏有人以此为职业,手握不同行业的专利,跑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拿各地的政策,由于各地的信息沟通不充分,让这些人已获得了不少好处。”上述投资人直言,“我们接触过这类的企业,如果对行业有基本判断的话,一旦深入了解企业后很快就会发现问题。”
据了解,不少人会在寻求外界融资时把政府对其的扶持作为说服投资人的卖点之一,但精明的投资人却并不见得买账,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基金,表面的风光显然打动不了他们,他们更为看重的还是企业本身的质量。
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表示,在介入一个投资企业之前,其会与许多该行业的竞争者沟通,先期了解这个行业内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之后借助知识产权方面律师的专业背景,通过他们的分析获悉该企业的实质性价值。“即便是一项很牛的专利,但在没有成为商品之前无任何价值,其如何真正地被应用才是关键。”
联想之星投资总监刘维也告诉记者,在投资前除了对企业所在的行业做较多的行业调研之外,他们也会利用联想之星内部大量企业学员的圈子积攒的资源来帮助他们判断项目。
投资人的这份清醒或能给这些盲目求贤若渴的地方政府及园区一定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