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界寄予厚望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于9月底正式挂牌了,业内认为,国务院公布的总体方案涉及保险业的内容,相较此前预期的政策放宽幅度要“窄”。
不过,即便方案中仅有的一项“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也并未触动保险相关方的敏感神经。“在更多细则出台前,我们还不能做出任何决策。”某外资健康保险机构对《证券日报》的这一答复反映出,“观望”是这家外资健康险面对上述政策松动时的选择。
等待细则
自9月29日起,上海自贸区挂牌至今已有10余天,与首个业务受理日企业注册热情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政策支持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且外资健康险独资公司开闸是诸多国际健康险巨头一直存在的呼声,但尚未见相关方有动静。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政策将支持在自贸区开放措施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随后,保监会对上海保监局提出的有关支持自贸区建设的事项作出批复,第一条即,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
目前,涉足国内健康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包括瑞士再保险、维朋、DKV、GBG、MSH、Bupa等。记者联系的其中三家机构均表示是否在自贸区申请设立专属健康险机构,还要等具体细则出台。而就如何预判这项政策可能给国内健康险市场以致保险市场带来的影响,几家外资机构更三缄其口。
有保险行业分析师称,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借鉴先进经验,并配合其他资本项目开放。”
健康保险,一般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为业内共识的是,国内健康保险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2010年出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共同编著的《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预测,按照不同口径估计,2015年健康保险潜在的市场需求在2520亿元到1.036万亿元之间,分别是2012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2.9倍和12倍。
广发证券2012年9月发布的研报显示,2011年我国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1.47%,这与发达国家的成熟健康保险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以商业健康保险模式为代表的美国,2005年这一数字就已经达到37%。
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部人身险保费收入的9.5%,占比相较去年同期的8.1%提升1.4个百分点,而在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健康险业务占人身险的比例一般为30%左右。
诸多问题待定
某寿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期待上述试点成功,“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国际知名健康保险机构的进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内健康保险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引导国内健康保险为服务民生、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发挥功能。”
安盛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颖晖在其上表示,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该政策的积极意义在于打破了寿险不能独资的限制(可以经营长期健康险).
不过,在实务中上述试点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袁颖晖认为仅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没有实际意义,对于效果如何只有拭目以待。“更需要理顺整个健康产业链,包括(外资)医院、国际网络间结算的便利性、流动性、健康管理机构、专业中介等等。”
他同时提出了如何划定经营范围仍不明确的问题,“如果是只能在自贸区内经营健康险业务的话,那区区二十几平方公里能有多大的业务资源呢?”
这些都是细则要明确的问题。
除此之外,而那些进入国内健康险市场的外资健康保险机构曾提出的政策期待,至今仍对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如最早进入国内健康险市场的慕尼黑再保险旗下欧洲最大健康险公司DKV曾表示,希望在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上有更多的空间,以便于各个公司产品的通盘布局和长期的战略考虑。同时,其还希望政策能在门诊医疗体制上有一些松动,以便健康险公司有针对性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责任编辑:DF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