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只剩最后几天,突击花钱也到了冲刺阶段。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财政预算和11月财政收支数据估算,12月公共财政有近2.5万亿资金可供花费,这个数字几乎持平于前三个月2.7万亿的财政花费。针对这一情况,有关专家在天和经济研究所25日举办的财税沙龙上表示,只要体制机制问题尚未解决,“年终突击花钱”就不可能根治。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首先,我国财政预算的编制时间大多始于8月或9月,很是仓促,编制比较粗略。此外,人大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的预算执行,预算和实际的执行之间往往差距较大。“比如预算管理过程中,一般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具体执行中,到了6月份,当年的预算很难执行到50%。”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滨将我国的情况和国际上作出对比。据他介绍,美国的预算编制提前18个月就开始了,美国白宫专门有一个预算管理办公室,有600多人。白宫拿出预算初稿大致有9个月时间,初稿拿出来之后,提前八九个月,即当年2月左右提交国会讨论,一直要讨论到9月底。比较而言,我国的预算编制启动实在太晚,编制粗略、讨论不充分等问题突出。
温来成告诉记者:“地方各级人大开会大多是在元月,因此地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要好一些。但是全国人大每年3月开会,往往中央预算刚批下来,时间就已经过了预算年度的一小半,这必然会影响预算的执行进度。”预算批准的时间较晚,加上资金支出“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很容易让各级政府部门把花钱压力积累到年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许多单位年底突击把钱花完,是因为当年预算的钱花不完,本年度的经费就会作废,同时还会影响到第二年预算的编制,这种激励机制是负面的机制。”温来成解释道。
(责任编辑:D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