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历时4个月、被称为“史上最严地方债审计”的结果尚未公布,但近期有专家和机构陆续释放信息,称中国地方债规模逼近20万亿元,须引起高度关注。
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牵头完成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评估》报告昨日公布。结果显示,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表示,据内部信息,地方债总量不会超出媒体所说的20万亿元,总体仍在安全区内。中央特别强调,地方债风险防范的重点将是区域和项目风险较高的个别对象。
事实上,近年来各界对于地方债风险的担忧与日俱增,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防控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列为重点任务。在多家机构纷纷拿出“估计版本”的背景下,地方债审计官方结果已成为经济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社科院:中央与地方政府总债务近28万亿
据李扬介绍,关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于2011年展开,“当时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然集中爆发,加上中国经济连续几个季度增长速度下滑,当时全世界都唱衰中国,有的国际评级机构据此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
“当时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都非常有挑战性,挑战的集中点就是中国债务问题。”李扬告诉记者,要想全面分析中国的债务问题,必须建立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在负债表这样一个科学的国际公认的框架下,来回答国外的一些挑战。”
国家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资产总量、资产结构、负债总量、负债结构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同时还分别反映国内主要经济主体(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等)的资产与负债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要求。据记者了解,国家统计局目前也正在加快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
为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国社科院动员了经济所和金融所两个所的研究力量。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的国家净资产(非金融资产加上净对外资产)在2011年超过300万亿元。国家整体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债务风险相应提高;主权部门(或广义政府部门)的资产大于负债,净资产额为正,表明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研究发现,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须引起高度关注;另外,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13%,超过OECD国家90%的阈值。如果将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债务加总,那么全社会的债务规模达到111.6万亿,占当年GDP的215%。这意味着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去杠杆在所难免。
“与日本、英国、西班牙、美国、德国等这些国家比较,中国的总债务占比是最低的,其中最高的日本是512%,中国是215%。”李扬说,分项目来看,中国居民债务占比是较低的。金融机构占比也较低,政府债务占比是中等水平。
高层强调防控债务问题重要性
2011年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此后尽管官方再未公布详尽的地方债务数据,但陆续有政府官员透露,地方政府性债务以每年3万亿左右的速度递增。
今年8月,审计署展开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此举被视为对国内地方债务的“大摸底”,有媒体报道称其为“史上最严地方债审计”。目前,多方信息显示,此轮政府性债务“摸底”的数据应该已经出炉,只待公布。
事实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防控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列入了重点任务。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就此表示,这凸显出债务问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新局面中的特殊重要性。逻辑上可以解读为,如若不能及时和有效管控日益累积起来的地方债务风险,新局面下的所有任务和相关改革,都很可能劳而无功。
王雍君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地方债务风险管控开具了两剂药方:其一,以全口径预算管理作为实现源头控制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全口径预算的本质在于确保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其二,将债务纳入政绩考核,强调省区市要对本地区的地方债务负责。而现行党政官员问责制存在不少明显的缺陷,而债务问责的缺失极大地助长了“管借不管还”的冒险行为。
对于如何避免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名目繁多的地方隐性债务?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认为,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债务责任,中央政府、上级政府不能向地方政府或者下级政府发出错误的“兜底”信号,是重要的一环。
此外,对于化解目前的债务风险问题,财税界一直呼吁通过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和债券评级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对政府债务的市场约束。
12月1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人民日报》发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文章,提出要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
贾康则表示,这一次中央特别强调把地方债风险防范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结合在一起,在总量上注意局部和项目的风险,加快制度建设,以阳光负债的机制替代隐性负债的机制,才能使机制发挥正面作用的空间打开。
但也有学者对记者表示,如果要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那么这次公布的地方债务数字恐怕也不会太高,否则可能将影响评级。还有机构表示,在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中,如何评估中央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或下级政府债务有无承担责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责任编辑:DF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