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陈华法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花鼓漫岛涛头村村民,年内扩大水产养殖规模,40多万元资金投入曾让他犯了难,经简单流程,他很快拿到农业银行 20万元贷款,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种养大户、合作社、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日益强烈。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抵押难、担保难、信用环境缺失等因素,农户要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
而一项被称作“农村金融自治”的新模式正在浙江农村 “开花结果”,助推着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
破解农户贷款难
地处台州市三门县花鼓漫岛的涛头村三面环海,村里450多户村民,大多数与陈华法一样从事海水产养殖,眼见近年来水产市场形势好,陈华法扩大了规模,承包了一口30亩的鱼塘。
不过,算上租金,再加上种苗、饵料等费用,40多万元的投入让老陈犯了难,幸好今年村里推进“农村金融自治”模式,很快就帮他解了难。
按照流程,陈华法在村里找到5位联保的村民,再由“村两委”审核、公示,农行审核通过,他拿到了20万元贷款,村里和老陈一样拿到贷款的还有近200户村民,单户额度最低为5万元,最高30万元。
农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表示,农村金融自治就是以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助、用款自律、服务自助、守信自励等为抓手,发挥“村两委”组织的纽带作用,努力打造一个自给自足、自律高效、风险可控、信用递增的自治和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有分析就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银行与农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冯建龙说,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在做农户贷款时有“五难”:可贷农户难选、放贷额度难定、贷款用途难管、管理成本难降、银行风险难控。
“五难”如何破解?冯建龙说,农行在长期服务三农的探索中发现,“村两委”最适合成为农民与银行之间的桥梁,因为后者最了解村民的人品和信用,最能管控农村的物权,最希望村民致富,最能及时识别农户贷款风险,最能协助银行化解农户贷款风险。
据悉,2013年下半年,农行浙江分行开始试点农村金融自治模式,目前已推广到浙江205个行政村。截至9月底,这些自治村的贷款余额达7.15亿元,惠及农户5858户,没有发生过一笔逾期。
“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显示了我国更加注重农村金融供给的可持续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认为,与直接的财政补贴不同,运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有利于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
(责任编辑:DF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