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简称YSL)美妆的粉丝们终于等来了其在中国的重新上市,在南京西路商圈梅龙镇广场的伊势丹百货,它迈出了重返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在那段“消失”的日子里,伊夫·圣·罗兰美妆产品的粉丝们只能想办法通过代购或托人国外购买——这个被创始人伊夫·圣·罗兰先生赋予个性、自由、大胆基因的品牌在创立之初就引发了诸多共鸣。
只是,时过境迁,如今的伊夫·圣·罗兰美妆有了全新的身份,而此次的重返也是其继2008年被欧莱雅(LOreal)集团收购之后,作为后者旗下高档化妆品部的一员在中国市场的正式亮相。
与其他奢侈品商相比,伊夫·圣·罗兰的重返有着其特殊性,因被欧莱雅收购而导致原代理商与新东家之间的交接、调整,使得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出现了一段“空窗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同等定位的其他高档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它们对一线百货的化妆品专柜也展开了激烈的抢夺。
“后面就看欧莱雅能不能发挥整个集团的优势帮助伊夫·圣·罗兰美妆尽快拓展中国市场了,品牌本身独特的定位和卖点是其优势,但如何就这些卖点与这里的消费者进行沟通也是其要考量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任国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
几易其主
伊夫·圣·罗兰品牌由伊夫·圣·罗兰创建于1962年。
1999年,伊夫·圣·罗兰的所有业务被卖给了当时的古驰(Gucci)集团,后来也随之成为开云(Karing)集团的一员。
2008年欧莱雅集团与当时还名为PPR集团的开云宣布了战略协议条款,伊夫·圣·罗兰美容公司(YSL Beaute)被欧莱雅以11.5亿欧元收入囊中,而时装部分依然由开云所有。
根据协议,欧莱雅取得伊夫·圣·罗兰和宝诗龙(Boucheron)品牌在香水和化妆品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独家品牌使用权许可。
在被欧莱雅收购之前,伊夫·圣·罗兰美妆在中国市场一直由第三方代理商经营。但为何2008年收购之后,直到2013年伊夫·圣·罗兰才以全新身份上市?
“2008年欧莱雅只是收购成功,先前全球代理商合同都没有到期,就像中国内地市场在2011年时货品的中文标签都是代理商的名字,到2011年底原先代理商铺设的伊夫·圣·罗兰专柜才全部撤柜,开始大换血。”知情人士透露。
欧莱雅亦告诉本报记者,从2008年到2011年,原有的代理商与欧莱雅之间一直在做交接的工作,并且,为了品牌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欧莱雅在2011年在中国市场全面收回了该品牌。
这也导致了伊夫·圣·罗兰美妆在中国市场的一段空窗期。有业内人士认为,因经营权交接随之而来的现实是原先的代理商为撤出作准备,而新的东家尚需要时间调整渠道、团队等各方面要素,这也使得品牌失去了这几年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宝贵时间。
“这肯定是全球的统一行动,区域市场没有决定权。”有人士猜测。2011年伊夫·圣·罗兰正式在中国台湾重新上市,2012年底在新加坡和韩国上市,继这之后的2013年5月对中国市场的重返被视为该品牌在亚洲以及国际扩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返计划
“两年时间的调整,让它确实错失了发展良机,但回过头来说,市场永远是存在的,机会永远是存在的,况且中国的高端市场依然被诸多奢侈品牌看好,只要品牌在这个市场拥有更合适的运作能力。”有机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陆晓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
毕竟,易主世界最大的化妆品集团之一的欧莱雅让伊夫·圣·罗兰在很多方面都更具优势。“加入欧莱雅,在品牌的打造上、渠道上一定是更具专业的,欧莱雅具有的资金实力、人才资源、渠道资源比原先的代理商肯定更具优势。”陆晓明说道。
“但产品方面,如何更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产品,以及如何可以更快、更迅速的调整渠道都是其重返后要注意的问题。”陆晓明补充。
拥有诸多资源的欧莱雅也已经展开了一些动作,在收购伊夫·圣·罗兰之后,在该品牌原有的彩妆产品和香水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护肤产品,使之组成了化妆品完整的产品线,而护肤产品向来是颇具研发实力的欧莱雅所擅长的。
“伊夫·圣·罗兰的加入无疑使得欧莱雅旗下的高档化妆品部门在市场上又多了一张牌可打。”任国强指出,“只是这张牌能否打好,就要看欧莱雅能否发挥出整个集团的优势帮助伊夫·圣·罗兰尽快拓展中国市场,品牌本身独特的定位和卖点是其优势,但如何就这些卖点与这里的消费者进行沟通也是其要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