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专家指出,新涨价因素带动9月CPI同比涨幅较前一个月扩大0.5个百分点,更是突破了3%的温和通胀水平“警戒线”。在业内人士看来,9月份的“大跳”并不代表长期趋势,年内物价仍将保持在温和水平。
食品、非食品齐涨
从统计局数据来看,9月C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逐渐消除,但新涨价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成为CPI同比涨幅扩大的直接原因。
从同比变动看,鲜菜、肉禽及其制品、鲜果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8.9%、6.6%、12.5%,而粮食价格亦同比上涨4%。从环比变动看,9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5%,高于2003-2012年同月1.1%的平均环比涨幅。其中,鲜蛋、鲜菜、鲜果和猪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9%、6.7%、5.4%和2.2%。
业内人士指出,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较多,既有中秋、国庆节日因素,也有季节性影响因素,还与部分地区旱涝灾害有关。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指出,由于其间受到中秋和国庆“双节”因素影响,鸡蛋、肉类及粮食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带动食品价格总体处于上涨趋势。这在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价格数据中都有所反映。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分析认为,今年我国天气比较极端,南方高温多旱,而北方多雨多涝,对于季节性较强、对气候反映敏感的农作物尤其是鲜菜鲜果的价格影响较大。
非食品价格方面,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仅次于食品。其中,住房租金价格上涨4.4%,水、电、燃料价格上涨0.7%。服装价格因换季影响环比上涨1.2%,同比涨幅2.3%。“双节”带动出游热情及旅游法实施的短期影响下,旅游价格环比上涨2.8%。以上都成为9月拉动物价上行的因素。
料年内物价保持温和水平
9月CPI突破3%的温和通胀线,是否意味着拉响警报?今年1-9月,CPI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2.5%,似乎离年初设定的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后续几个月物价是否会“加快追赶”?
9日公布的PPI数据显示,2013年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环比上涨0.2%。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PPI在年内转正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表明自PPI向CPI的传导效应也仍然较小。这也表明目前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食品,而非工业制品。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从目前来看,年内CPI同比呈现小幅缓慢攀升的趋势,预计四季度CPI同比仍有可能继续小幅走高。但考虑到国内需求并未出现大幅回升、货币政策也维持稳健中性、猪肉等食品价格总体涨势平稳以及输入性通胀也没有明显抬头等因素,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涨幅仍然温和。
(责任编辑:DF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