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并购重组 >> 浏览文章

中资企业欧洲并购现状谨慎低调 海外投资盈利不易

2012-7-6 7:24:28时代周报 【字体:


    或许对于现在的欧洲来说,“光来自东方”,又成为一句有意义的口号。



    数百年前,这句预言曾经促使欧洲多国开辟向东方的海上贸易,去寻找神秘的“约翰长老国”,最终拉开了欧洲中心时代的大幕。



   元区危中有机



    从目前来看,欧洲的经济危机很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在之前的布鲁塞尔峰会上,欧盟达成了一些振兴经济和加强协作的成果,市场预期也有所回暖。但实际的经济数据却依然非常严峻,布鲁塞尔峰会前,欧元曾升至1.2661美元,创8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但7月2日,欧元又下跌0.7%,至1.2573美元。5月,欧元区的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11.1%,而6月份欧洲和美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显示制造业活动大幅度收缩,为45.1,远低于50(该指数在50以上表明制造业扩张)。



    南欧的情况最为严重,意大利的PMI降至44.6,西班牙PMI降至41.1,创37个月来低点。5月份西班牙的失业率升至24.6%,意大利则略微下降至10.1%,但年轻人失业率升至36.2%。德意志银行预计,2012年意大利经济将萎缩2.3%,西班牙将萎缩1.5%,2013年两国经济可能进一步萎缩。



    另一方面,2011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并购金额已超过700亿美元,几乎是2010年的10倍,受债务危机拖累,英国、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开始寻求出售或出租资产,其中甚至包括国有能源公司、航空与地铁服务。



    其中,希腊计划在2012-2013年期间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的价值150亿欧元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至2015年将使私有化的总值达到500亿欧元。爱尔兰计划对价值20亿欧元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要求扩大到50亿欧元。葡萄牙将在2013年前将价值60亿欧元的航空公司、铁路、邮政、能源和纸张制造企业实施私有化。



    意大利经济部长特雷蒙蒂(GiulioTremonti)表示,在危机结束后,意大利政府将对除自来水公司以外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以便在2014年实现财政平衡。西班牙也制定了对国内两个最大的机场和彩票公司的私有化计划。



    毫无疑问,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收购商机。



    希腊驻广州总领事康斯坦丁-卡其武斯在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直接这样表示:“此次欧债危机,希腊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流动资产,所以很简单,如果你们带着流动资产来,我们无限欢迎。你可以在这里畅通无阻地做生意,因为你拥有的就是我们所缺乏的。”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GeraldLyons)干脆表示,“我们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料,因此,是否抄底确实难说。"抄底"一词用于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不妥。但是,债务危机确实为我们投资欧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著名经济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TheUniversityofNottingham)当代中国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谈道:“如果是一种个人投资行为,买一些地产之类,当事人资金又比较充裕,那么是合算的。如果上升到一种国家行为,那么需要统筹安排。这里的前提是,中国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又需要投资到国外,那么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机会。”



    此外,由于欧元及其他欧洲货币如英镑的持续下跌,对于留学生旅游者来说,欧洲正变得更加“亲和”。无论对于普通中国公民还是中央政府来说,经济危机下的欧洲,正别有另一番吸引力。



    欧洲并购 胜败交错



    不过,相比于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买一栋豪装或者去日内瓦扫一些名表,以国家行为前往欧洲投资或者企业去欧洲收购则是一个复杂也敏感的话题。这些新闻早已超越一般的商业公司新闻,往往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话题。



    实际上在2008年底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投资者的海外并购序幕就拉开了。2009年,中国商务部出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为海外并购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加之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态势下持续坚挺,刺激了大批中国企业趁势“抄底”。



    不限于欧洲,据国际数据提供商Dealogic统计,2009年中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达到了460亿美元,是2005年的4.6倍。而全年高达38起的公开并购交易,已经超过此前中国商业史上全部并购的总和,以至于2009年被称为“中国海外并购元年”。在接下来的2010年,这股并购热潮依旧汹涌。据统计,2010年全年,中国企业完成了57起海外并购,比2009年的纪录又增长了50%,披露成交金额达294.19亿美元。



    欧元区对中国来说既是重要的市场,又是重要的技术来源地,所以在这股并购潮中,涉及欧洲的许多举世瞩目的大型交易不断涌现。



    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以及2006年中国蓝星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和安迪苏集团,就是中国在欧并购的成功案例。这两起收购不仅成功完成了交割,且在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国际化、开拓国内外新的细分市场、打破技术封锁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有目标。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2010年吉利完成对瑞典汽车品牌“富豪”(沃尔沃)100%股权的“蛇吞象”式收购,该交易耗资约18亿美元,创中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新高。吉利许诺通过给予原有经营团队极大自主权的方式,到目前为止维持了沃尔沃的高端市场定位,以此达到交易和经营双赢的目的。



    姚树洁评论:“去收购企业的话,目的要清楚。比如你需要特定的市场、技术、资源、管理方式和销售网络。也要看到自己国内的需求。比如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要考虑能否消化。如果这次收购可以直接提高吉利的销售水平和市场份额,对吉利是有利的。”



    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缺乏对海外并购中政治、环保、员工等方面风险的了解,未完成交易的案例也有,双方不欢而散似乎常见于中国企业欧洲收购的案例中。如2012年年初苏格兰皇家银行拒绝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2.4亿美元高价收购其飞机租赁业务一案等。




    中资青睐德国



    不过德国可能是一个例外,由于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又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表现出色,其高效和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也让中国企业对德国情有独钟。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数据,2011年,中国在德国投资项目累计达158个,美国为110个。安永公司6月13日调查报告显示,在400家被问询的大型中国公司中,德国成为在欧洲最受中国欢迎的投资地。已在欧洲投资的企业中,63%的中国企业选择了德国作为投资地。



    不过,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的总金额仍不高。据德国中央银行2012年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企业在德累计直投金额为7.75亿欧元,占外国在德投资金额的0.14%。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领域,占总投资项目的1/4,可再生能源项目占13%,消费品和食品也占到13%,其余为电子元件、商业服务、化工和保健、金属和材料、纺织等。



    “欧盟的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但是欧盟拥有巨大的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多种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中国投资欧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高额利润或扩大东道国市场份额。投资领域的选择还应该服从欧盟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政策。在欧盟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71%,工业占27%,农业占2%。由此可见,欧洲服务业和工业中的投资机遇大大多于农业领域。”江时学建议。



    比利时欧洲学院(CollegeofEurope)英博巴耶—拉图尔(InBev-Baillet-LatourChair)“欧盟-中国关系”主任门镜表示:“中国在欧洲做并购,并不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去做,而是取决于具体到哪个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政策是否有利于这种收购。所以这很复杂,并购的成功与否要考虑各种因素。”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今年年初访华时明确表示,欢迎中国到德国投资。6月12日,德国经济部长勒斯勒尔表示,“我们希望消除那些认为直接投资是有害的偏见。”



    2012年4月底,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完成了对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巨头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的收购,再次改写了中企在德国投资的纪录。



    不过中国在德的收购,和在其他国家一样,也交了学费。中国家电巨头TCL曾收购了德国著名的施耐德电器(SchneiderElectric)的彩电业务。当时承诺全员接下所有员工,可是此后运作乏力,导致要拆掉施耐德生产线等设备运回中国,在当地引发争议。



    “中国缺乏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惯例的企业家,此外,中国的对外投资没有统一的条件,例如法规、税收、准入条件、签证等,也会影响到投资行为的开展。”丁纯谈到中国海外收购的困难,“中国的投资收购行为也有可能会激发当地民众的排外对抗情绪,成为民众的发泄口,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一些麻烦。而当地贸易保护主义、风俗习惯、人文环境都会影响到投资的成败,要注意处理好与当地的磨合问题。”



    此次以后,本土化在中资在德并购中受到了更高的重视,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沈阳机床厂收购了亏损中的德国希斯(Schiess)公司,这家工厂不仅成为沈阳机床厂的研发大本营,而且德国工厂生产的新品牌ASCHERSLEBEN已成为中国市场上高端技术的产品。在希斯公司的厂区,绿地上飘扬着五星红旗,但高管和工人基本都是德国人,只有一位中国翻译也是从德国大学毕业后直接被招聘来的。



    在并购项目中,如何与德国公司强大的工会合作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北京第一机床厂在并购瓦德里希·科堡公司时,就说服该公司工会同意免费延长一小时工作时间来一起渡过并购初期的经营难关。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精度重型机床制造商,有93年历史,工会力量较为强大,但也实现了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前提是北京第一机床厂保证了其维持原有经营运营体系。



    于是,对许多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来说,在欧洲投资,依然需要小心谨慎,也保持十足的低调。



    著名的通讯企业中兴通讯,其相关人士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回避相关的态度。“我们在欧洲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几年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购业务。主要的原因和集团整个战略方向和战略选择有关,中兴通讯更愿意自己做积累而不是收购。有些公司,如思科之类,就比较喜欢做收购。”该人士解释。



    中资巨头异常谨慎



    “目前,中国贸易顺差大,有着大量的盈余,‘走出去’有利于平衡我们整个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途径。现在欧洲经济不好,需求不旺盛,但不是每一个行业、企业、国家都不好。有一些相对比较差的国家和企业,可能本身经济实力就比较差,去盲目购买他们的资产会有一定的风险。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当前的一些变化和机遇到欧洲投资,但要非常小心谨慎,要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丁纯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认为,“抄底取决于是想做什么,目标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是要占领市场,要资源,还是要技术?不同目的,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不能一概而论。”



    “不约而同”的是,另一家国际通讯业巨头华为公司,也采取同样的态度。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表示会绝对的谨慎。“欧洲的事情始终比较复杂,收购什么的事情,华为没有什么涉及,也不愿意多评论。”对方这样说。



    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通讯,在欧洲都有一定的业务,华为甚至还因为对伦敦奥运会的参与而成为媒体的话题,但是他们对于所谓抄底话题的“谨慎和回避”也说明了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界并无意摆出一副大肆撒钱和进军欧洲的态势。



    “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在欧洲之前都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功课,他们要让自己熟悉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了解当地政策。而且到目前为止,中欧双方还没有缔结双边投资协定,中国只是和一些欧盟成员国有协定,但是这没有统和起来。”比利时欧洲学院的门镜教授向时代周报表示。



    从全局来说,无论是政府行为的海外投资,还是公司的海外并购,这几年整体上并不是特别顺利,比如中远对希腊港口的收购引来抗议,又如黄怒波的冰岛买地风波。



    “就像之前所说的,如果中国的投资者拥有足够流动资金,我们表示欢迎,也相信你在当地做生意会顺利。另外,无论你投资什么地产,我们的国会和法律会依法保护你在当地的资产,即便你是外国人。”希腊驻广州总领事康斯坦丁-卡其武斯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谈到。



    “毫无疑问,最大的困难来自文化和法律系统方面的障碍,中国公民和公司过去所熟悉的营商环境可能和欧洲完全不同。这些投资者还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在欧洲,国与国之间也相差巨大,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之内也存在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东亚研究中心兼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葛思通博士(GastonFornes)告诉时代周报。



    而且这种收购中,往往中国自身的一些“国情”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1年11月,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与中国天津鑫茂集团竞购荷兰电缆制造商特雷卡公司的控股权。最初,普睿司曼在报价上的优势不及天津鑫茂,但特雷卡认为,天津鑫茂至少需要从中国相关部门获得七种不同的监管批文,因而担心这一缓慢的审批过程会节外生枝。2011年1月6日,天津鑫茂放弃竞争,因为它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展开竞购。



    海外投资盈利不易



    在6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周中枢表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为1.77万亿美元,但是2004至2010年这7年中国海外资产净收益有5年为负。



    “截止到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周中枢表示。他认为,海外投资蕴含较大风险,走出去购买资产必须更加谨慎,慎重决策。



    “要选择正确的投资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应该是追求高额利润(提高效率)、获取自然资源或扩大东道国市场份额。一般而言,上述三个目标难以同时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坦言。



    而且周中枢还认为仅仅靠买来的技术,很难大幅度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一些外国媒体也认为,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是其管理方式历来偏于保守,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国债、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等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抵押贷款证券(数量日趋减少)、德国国债以及其他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务,不会很大规模地流向国外做收购。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香港一位前政府官员透露中央政府“认为投资于美国国债或欧洲政府债券、为西方赤字提供资金是不明智的,目前的做法才更理智”。



    这句话里的“目前的做法”指的是,中国决心利用投资和贸易,获取自己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使中国经济增长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海外留下越来越多的足迹。例如,中投公司的许多举动都涉及成立基金,帮助中国企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公司进行投资或收购,从而获得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有些观察人士认为,投资决策应由各国有企业自己进行,因为它们更贴近市场和现实世界。但那会削弱政府的权力,而政府显然仍想控制资金流出的数量和去处。



    “在做类似投资的时候,不能光考虑价格问题,还要看国家战略,以及投资效用在哪里。就好像购买房产一样,如果能即时出租获得收益才应该购买,如果只是闲置在那里有什么用呢?还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习俗、管理风格、市场特色及文化。做到合理合法地经营。”姚树洁认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