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本土PE募资青黄不接 征战海外LP市场非易事

2012-11-26 16:15:22南方都市报 【字体:

“钱越来越不好找,冬天可能真的要来了!”

近几个月来,南都记者辗转采访多家本土人民币PE,均从其基金合伙人口中不断听到类似的感叹。与前两年各家人民币PE几乎每年募一期、一期规模动不动就超过10亿的火爆行情相比,今年的新募资不仅体现在周期的延长和规模的缩小,更严重的是,原本已经完成募集但要分2-3期到账的基金,也出现了因个人LP反水而导致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

新钱进不来,原以为落入口袋的钱还在减少,这让靠管理费和业绩分红为生的PE投资团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肉搏”募资。与此同时,尚处在萌芽期的民营母基金(FOF)也开始从中寻找发力机会。

募资青黄不接

“募资难?是前两年太容易了吧?!”一提起这个最近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柳阳就笑着对南都记者说。柳阳,杭州鼎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他同时也是另一只民营母基金(FOF)的合伙人。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对于行业内盛传的“募资难”现状有着颇为不同的看法。

在柳阳看来,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所创造的财富神话,的确给当时部分PE机构带来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回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PE行业整体回报率的预期变得愈发高涨。这一投资心理的变化,叠加上当时“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作用,最终引发了大量热钱涌入PE行业。

另一个民间游资进入PE市场的明显标志是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间,不仅有大量的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将各种各样的PE基金包装成高端理财产品推荐给客户,同时诸如房地产或外贸行业背景出身的个人出资人进入PE行业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人多多少少带着一点投机的心态。一方面,心想着明年后年还能从银行拿到同样数额甚至更多的贷款,所以手里的这笔钱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来做投资;另一方面,也是被一些PE机构在宣传回报时被误导了。”宁波一家民营母基金合伙人韩飞翔向南都记者这样描述这群个人LP的心理。

可以说,正是这种不成熟的投资心理,为眼下募资难的现状埋下了伏笔。

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两年时间,创业板上那些曾经的“财富神话”或以跌破发行价或以市值对折萎缩的方式宣告破灭,人们对于PE机构的回报预期也开始迅速回落。“当很多人回过头来发现,用五到七年的时间来换取两三倍的回报,好像也不是特别具有吸引力之后,那些潜在的出资人率先悉数捏紧了手中的钱袋子,于是,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也跟着调低了推波助澜的热情”。

不过,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进入2012年,受到经济大环境迟迟未转暖的影响,地产、外贸等行业形势急剧转恶,那些自身企业资金流开始吃紧的个人LP们为保主业,不得不停止继续投资的步伐,有的甚至急于撤出已投入的资金。

韩飞翔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那只母基金已经与国内三十余家PE/VC机构建立起长线联系,一旦出现个人LP第二期第三期资金无法到位,这些机构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韩飞翔,询问他是否考虑接盘。截至目前,韩飞翔所在的母基金已操作过多起此类接盘。这尽管对民营母基金来说,是个迅速抄底进入市场的好机会,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PE机构在募资环节面临的重重障碍。

按照经纬中国管理合伙人徐传陞的说法,中国的PE行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近十年的狂飙突进,突然掉进了一个青黄不接的困境中:投资人还没有完全成熟,募资和退出的渠道也不够宽广,整个基金也还没有很好的业绩来证明自己有好的退出,而募资不过是这一困境的表象之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