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PE清仓甩卖项目同行转让不惜代价 亏钱好过卖不掉

2013-8-18 8:02:56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坏消息仍在发酵。“持有人民币基金的GP(一般合伙人)现在面对LP(有限合伙人)有很大的还钱压力。”投资人严盾(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当年数学做得太简单了,今年投进去、明年上市、后年退出,这个算法早就过时了,现在上市遥遥无期,GP们都在忙着卖项目。”

    严盾把这种行为称为“清仓甩卖”,但这一清理的过程却显得有点惨烈,甚至不惜断臂流血,因为如何缓解PE机构流动性压力目前是摆在全行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告诉记者,对于PE机构来讲,相对于单个项目的超高回报,整只基金尽快退出清算要更具吸引力,因为基金的众多投资组合中,某一个项目的延期退出将影响整只基金的收益率,关键问题在于如若没有达成当时与LP间的协议承诺,后续基金募集将受到重大影响。

    清科集团CEO倪正东坦言,现在全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他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2013年上半年,VC\PE 总计投资的企业数量达到14244家,但实际退出的数量仅为2409家。“光景最好的时候,将投资数量和上市数量做比较,上市企业的数量可以占到投资总数的15%~20%,但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上市企业数量只占到投资总数的8%,行业现在是处在一个红色警报阶段。”倪正东说。

    同行转让不惜代价

    如果回过头来看,这一红色警报的拉响其实在之前已有预兆。

    “2009年之前其实国内PE的投资量并不大,2009年创业板开闸后,涌入了大量的人民币基金,大部分的投资也都在这几年完成。”邦明资本董事长蒋永祥告诉记者。

    严盾也直言,机构急于“清仓甩卖”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前几年私募基金投资高峰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待退出企业,但偏偏不巧的是,在眼前这个关键的节点上,退出通路并没有同步地配合到位,被投资的企业短期无法踏上上市之路,而随着一些私募基金周期陆续已到,LP希望收回投资。

    正因为如此,现阶段机构急于想把已投项目对外转让,而被投企业对于投资机构间的项目转手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在意,于是同行买卖成为了不少机构的首选。 “对企业而言,无非就是换一拨投资人罢了。”严盾说。

    在卖项目这件事情上,投资机构有自己的方法。他举例,一般机构会把手头的项目分成几类,一类属于优质资产,包括一些之前从同行手里抢到的热门企业资源。“这类企业最好卖,甚至可以以很高的溢价转让给同行,机构会先把这部分项目卖出去,借此先回笼资金,让自己的还款压力小一点,也让LP感觉GP还在干活。”

    另一类则是质地相对不好的企业,则完全就靠价格比拼了。“不太好的项目,大家都会压价,而且压得很低,低到超过你们的想象。”他说。

    严盾说他碰到过最狠的机构对外放话,只要有人肯接盘,价格都不是问题。目前一些通过项目转手的机构绝大部分都是亏损的,对他们而言,亏钱总比一分钱都没收回来得好。

    “并购”大多被甩卖

    严盾告诉记者,项目转让方式除了同行间的买卖接手之外,上市公司收购或是被同业巨头收购也就是所谓的通过并购方式退出,也是目前机构较为看重的一种方式。

    根据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2008年~2013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570起并购退出交易,退出回报率在2011年曾达到最高值4.5倍,2013年上半年并购退出趋于活跃,共发生100起并购退出案例,平均退出回报率3.64倍。

    今时不同往日,眼下只要任何一种退出能获得溢价,都足以让投资机构趋之若鹜,而需求方对于这种方式的认可更是吊起了投资机构的胃口。严盾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或是同业巨头手握资金想要购买合适的标的。“只要项目质地不是很差,并非同业竞争的关系,总有企业愿意接盘,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占地盘的捷径。”他说。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退出对于大多数被投企业而言,却是不由自主被动的。

    并购后被投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不能保持其原有的独立性,因此他们并不喜欢PE机构利用并购方式来撤资,但现阶段由于上市不成导致不少企业遭遇对赌失败,眼下这一纸对赌协议就成为了不少机构用来威逼企业的利器,一旦企业不愿意被卖,机构就拿对赌来说事,逼迫管理层回购,但现实情况是,有能力回购的企业寥寥无几。无奈之下,不少企业只能任由机构摆布。

    在他看来,并购退出给被投企业带来的效应应该体现在并购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就是两家企业结合后所产生的附加价值,这种经营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这才是并购退出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投资机构在为企业选择并购方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当下这些因素都已被抛在了脑后,他们选择的唯一条件无非只是价格。

    严盾认为,目前大部分机构的并购退出行为还是比较短视的,与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在持有股权后通过投后管理待企业价值提升后出售股权退出的方式尚有一定区别。“现在有不少机构把并购退出当成是一种短期的操作行为来做,只要有人肯买,他们就肯卖。可以预估的是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两三年之后,市场上被卖出的企业会更多。”严盾预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