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项目与资金
这一转变,对于长期以来受限于分业监管铁律的商业银行来说,显然意味着极大的商机。
“目前IPO肯定是介入难,但是并购重组我们还是有信心。一方面,目前资金主要还是沉淀在银行渠道里;另一方面,我们的项目资源非常丰富。”一位银行投行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个特点,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一手托项目、一手托资金”——也即通过整合商业银行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的资源,在各个层面切入并购重组产业链条。据记者了解,目前商业银行在资金层面介入并购重组业务的方式主要有并购贷款、过桥贷款、资金募集等,其主要角色就是资金募集和牵线搭桥。
“并购贷款可能还有些困难,因为这个主要涉及对项目未来现金流的折算,基本是信用贷款,风险较大。但是过桥贷款和资金募集都是不错的介入点。过桥贷款可以有资产进行抵押,收益可观,资金募集则可以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迅速对接项目需求。”前述银行投行人士称。
除了在资金安排上提供便利外,商业银行现有的公司客户数据库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也有相当的价值。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高管介绍,并购重组业务在本质上与IPO有很大区别,因为前者更注重整合效率和信息保密。
“IPO很大程度上是看名额,对行业里的其他企业来说是垄断资源,不用担心信息公开。但并购是产业现有格局的重整,一般都要讲究整合速度,以防竞争对手插足或者是整合成本的上升。”上述券商高管对记者强调。她认为,在此情况下银行的客户资源就会非常有用——因为券商可能了解并购方的需求,但在甄选合适的并购对象上往往储备不足;而银行却恰恰相反,一家大型银行通常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完备的客户资源,而且银行对客户的历史沿革和财务状况都非常了解。
业内人士称,银行在资金和项目资源上的优势,未来完全有可能同时发挥作用。“我们对现有客户的服务也是组合式的。现在对很多大客户实际也在承担财务顾问的角色,比如贷款和债券怎么配比?境内融资和境外融资怎么安排?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现在只不过加上与券商、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而已。”一位银行投行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种合作,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而言却是必不可少。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动,资金从银行体系内向银行体系外流动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这将倒逼银行进一步开放自己的资源和渠道,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客户的服务机会。“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是同步的,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会不断下降,直接融资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挑战。”马蔚华认为。
基于这一考虑,银行近年来在投行业务方面的尝试也接连不断。记者注意到,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依托香港的证券子公司介入中资公司的海外并购重组业务外,不少股份行也通过集团控股的证券公司开展项目合作,其根本用意均是为客户打造完整的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