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邮基金这么写:“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越是在行业面临困难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迎难而上。我们有责任、有担当,温故而知新、知耻而后勇,更加深刻、更加理性地认知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基民!”
2006年-2011年,这家公司管理的基金总共亏损了173.5亿元。
基民的态度显而易见:截至2011年底,中邮基金共有6只基金,总份额420亿;而2007年底,中邮两只基金份额合计就高达566亿。考虑到这两只基金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过当时业绩,大部分持有人实际都是在亏损状态下赎回。
愤怒的持有人所不知道的是,他们收到中邮基金信件的时候,投资总监彭旭实际已经离开公司。总经理周克,则正在对投研部门大发脾气,他说,你们怎么把钱赔出去的,就怎么给我赚回来,否则我死不瞑目。
绝大部分投资者当年都是冲着彭旭买入中邮基金。2007年,中邮优选连续9次分红,累计获得超过140亿份净申购。同年8月,中邮成长发行首日就吸引了655亿元资金竞购。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12月28日,是中邮优选最后一次分红。而截至2012年4月19日,中邮成长份额净值只有0.4997元。当时那些争抢配售的投资者,4年来资产已经缩水一半。
这两只大型基金至今仍然拥有235万户持有人,其中没有任何一位是中邮基金的员工。
一个人的公司:除彭旭外皆为内部新手
在过去的6年中,彭旭几乎是中邮的代名词。实际上,他出任基金经理的时间屈指可数。
2006年,中邮发行第一只基金——中邮优选时,基金经理为许炜。当时中邮投资由副总王文博分管,曾在银华基金、华夏证券从业的彭旭担任投资总监;出身金元证券的吴富佳担任研究主管。
2007年,王文博携吴富佳转投筹备中的国金通用,彭旭成为公司投研团队最高领导。
2007年8月,中邮发行第二只基金——中邮成长,彭旭担纲基金经理,但仅仅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辞去这一职务,将之交给自己的副手盛军。
彭旭回归之后,也一直只挂投资总监头衔。
但6年以来,无论管理中邮优选还是中邮成长的是许炜、盛军、王海涛、王丽萍还是李安心,其操作风格和思路,都从来没有变更过,与彭旭风格如出一辙:高仓位、对于看好的行业和公司重仓持有博得超额利润。
“彭旭自己管的比较多,虽然不挂名字,但也要做基金操作。很多时候优选就是他直接做,成长也管,主题和中小盘管得少一点。”一位中邮基金前员工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另外大家都是在中邮内部成长的,思路也不会差太多。”
至今,许炜仍然是唯一一个有中邮之外资产管理经验的中邮系基金经理,他实际特长为固定收益,与标准股票型基金、常年仓位接近90%的中邮优选货不对板,基金操作几乎全部依赖彭旭。
其他中邮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是内部研究员出身。盛军曾任策略研究员、王丽萍曾任宏观和债券研究员、王海涛曾是行业研究员、李安心曾任宏观经济研究员、固定收益研究员和行业研究员,刘霄汉曾负责医药、房地产、纺织服装等相关行业研究,厉建超曾负责新兴产业研究,刘勇燕也曾是行业研究员。
彭旭离开之后,接替他出任投资总监的邓立新,此前也是中邮基金交易部总经理,也为内部提拔。
换言之,没有任何一位中邮的基金经理在管理上百亿的大基金之前,就有管理基金的经验。
对此,周克回应称,这样的投研队伍比较稳定,公司也不愿意去挖别人墙脚。
而有业内人士称,中邮基金投研部门薪酬不高,彭旭个人风格鲜明,中邮基金的投研团队除了彭旭之外很少跟外界接触,也不考虑从外界引进人才。“如果只是帮彭旭站台,实践别人的投资理念,何必要成熟基金经理?”
一个公司的资本游戏:自买自抬、自卖自砸
但是事实证明,中邮投研部门并非彭旭烙印下的铁板一块。2010年和2011年业绩未达预期,终于导致彭旭离开公司。
他留给中邮的最后大笔投资,是自2010年底布局的工程机械行业。这也是市场上最后一次见证彭旭的操作风格:在短时间内,中邮优选先后买入了13亿元柳工、11.6亿元山推股份、11.5亿元徐工机械、4.8亿元中联重科、3亿元厦工股份。中邮成长则买入了14.8亿元柳工、11.3亿元山推股份、11亿元徐工机械、9亿元厦工股份、6.6亿元中联重科。
在最鼎盛时期,也就是2011年的第二季度,中邮系共持有柳工5%的流通股、山推股份8.5%的流通股、徐工机械6%的流通股、厦工股份6%的流通股,形同控盘。其中在山推股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但是工程机械实际在当时已经开始下跌,中邮系最后并未取得太多盈利。
追查中邮:独家还原173亿巨赔之谜,重要人物彭旭,凶悍押注输得很惨烈
彭旭离开之后,仅仅用了一个季度,继任者就清空了这些股票。周克解释说,这是公司价值投资理念完善的结果,对工程机械行业进行了重新认识,并非针对彭旭。
但资本市场看到的是,中邮的急卖,直接引起了2011年11月开始的工程机械股又一轮快速下跌。
同样被清仓的,还有彭旭钟爱的潍柴动力、哈药股份等股票,这些股票当期的下跌幅度都明显高于其他同类股票。
“中邮操作时似乎从来不考虑自己两只基金加起来超过两百亿,大进大出,买的时候能买出涨停、卖的时候能卖出跌停。所以他们买一个行业的时候,看上去似乎都不错,但其实那个股价是他们自己抬上去的。等到他们没有筹码了,股价自然往下跌,这个时候他们又跟着砸盘。这么来回折腾他们根本赚不了钱。”一位别家公司的基金经理评论说:“其他人都不傻,你一上去就拿了那么多,哪家公司敢进?谁不知道中邮砸盘狠?谁给你接盘?”
事实上,尽管彭旭和周克都曾经表示,中邮的换手率并不高。但市场看到的是,中邮2007年的辉煌,也有一定程度上源于“自买自抬”操作。
2007年初,彭旭管理的资金只有20亿元左右,到了2007年年末,已经超过600亿元。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中邮基金发展太快、一度实际管理资产超过800亿,引起监管层警告、关闭申购。
而这600亿元和20亿元购买的股票实际并无太大变化,从年初到年末,中邮系一直不断增持的股票包括济南钢铁、唐钢股份、中国联通、中信证券等。从价值投资角度而言,钢铁股、券商股、电信重组均属于当年热点白马股,众多基金公司抢筹对象。
但正是因为众多基金公司抢筹,掩盖了资金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以钢铁行业为例,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邮系已经在这个行业布局120亿元,显著推升行业涨幅。
如果钢铁行业流动性尚足以支撑中邮系进出,600亿元资金孤注一掷单个公司,资金操作难度则加大。2007年,中邮系拿出60亿元购入因电信重组获利的中国联通。但在重组方案公布后,由于预期已经透支,中国联通股价掉头向下,中邮系只能咬牙接受损失。
2009年,外界曾经指责中邮成长业绩劣于中邮优选,是中邮系力保旗舰基金优选冲入前十,不惜用成长接盘。中邮基金当即否认了这一说法。
但此后,这两只基金业绩走势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在2011年终于做到了几乎亦步亦趋。最终,中邮优选全年亏损35.75%,中邮成长全年亏损34.42%。两只基金在先后对于工程机械、高铁、医药、旅游等板块的操作中,超过两百亿的资金几乎同进同出,对于所涉及的板块影响巨大。
后彭旭时代:邓立新的彭氏操作手法
可以想见,如果2007年末,证监会没有警告中邮基金,要求两只基金关闭申购,也许这个故事会是另一个模样。当时谁也不知道,中邮的奇迹可以走多远:通过高净值和高分红吸引投资者和资金——申购资金进入后继续买入自己的股票——股票价格被推高吸引其他投资者一起买——股票价格进一步推高从而抬升基金净值——高净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更多的资金……
这其实就是当初市场争议极大的“中邮模式”。
当时赞成者认为,中邮基金在短期内扩充了规模,创下一个奇迹。
反对者认为,这一循环早晚有破灭的一天,对于某一行业集中配置程度过高很难避免风险,基金公司并无足够能力管理迅速膨胀的资金。这样的基金,机构往往避而远之。
迄今,在中邮系两只大基金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都在99.5%左右,机构投资者极少。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公司发展思路一再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中邮基金成名4年之后,华商基金复制了这一模式。
而现在,周克说,他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钱赚回来”。
对于接替彭旭出任投资总监的邓立新,外界并不熟悉,中邮基金招募说明书称:邓此前曾任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珠市口办事处交换员、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信托投资公司白塔寺证券营业部副经理兼团支部书记、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北京三里河营业部交易部经理、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部总经理、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交易部总经理、投资研究部投资部负责人。
邓立新接手之后,最重要的投资动作就是卖出工程机械,大举买入高铁。在一个季度里,中邮系的第一大重仓股,已经变成了中国南车。
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短短时间里,中邮优选和中邮成长买入15.5亿元中国南车、12..5亿元中国北车、8亿元晋亿实业。截至年末,中邮已经持有27293万股中国南车,占流通市值的3.87%。成为持有南车最多的基金公司。
但是2012年第一季度,中邮系转而抛售南车,截至3月5日,中邮系已经减持了3557万股南车。而在3月5日至3月15日的短短10天中,中邮系再减持超过3000万股,期间南车股价下跌8%左右。出货之急令不少机构吃惊。
这也许表明,关于中国南车这只股票的投资机会,邓立新至今仍无确定把握。
此前彭旭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自己的投资风格,除了外界总结的“高仓位”外,最重要的就是“敢重仓”。只要自己看好的股票,觉得便宜,一定重仓持有。
他曾经的下属们,正在用他的方法,证明他的错误,抛弃他选择的股票和行业,尝试构建自己的组合。
彭旭已经离开,但中邮仍然是全市场已经熟悉的那个中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