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iOS授权的消息时,我莫名其妙地看成了华硕,心中思量“坚如磐石”怎么会无脑到这个地步?于是又再仔细看了一遍新闻,原来是华为,当时我却有些释然了。
果然,也只有像华为这样一个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初哥才会想出如此糟糕的营销手段,联想起最近一年多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蹒跚,大概不少人都会有疑惑:华为真得适合做智能手机吗?真得能做好吗?
一则流言
今日互联网最大的新闻无疑是作为华为前总裁的微博用户@视觉华为的爆料:
据可靠消息:中国华为公司已和美国苹果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中国华为公司可使用苹果ios系统,生产华为品牌手机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前华为人制造并已经删掉的流言而已的话,那么直到现在,我们都未发现华为官方(@华为终端官方、@余承东)对此有公开和正式的辟谣,他们只是听之任之。这种仅仅用无厘头已经不足以形容其荒诞境地的事情,不止是华为市场企划的失败,是华为营销部门的失职,更是整个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蹒跚的一个缩影。
这更像是华为的一场自我营销,不过问题在于,华为的营销能力还未到家,把握火候的功夫实在太差,把事情搞砸了——苹果和华为,中间至少相差了一百个三星,怎么会有正常人真得去在两者之间产生任何的联想?
我们无法要求华为改掉那个让外国用户佶屈聱牙的名字——两个元音连在一起让鬼佬读出来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我们也无法要求它能像小米那样培育出自己的粉丝群体,并且有一个在发布会上摔手机的能用实际行动去为手机叫卖的老总,但是靠着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手段去营销却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极限。
蠢材这么多,想不赚钱都觉得于心不忍。
中国的互联网就是这样的境遇,在一些人还为前途和明天苦苦挣扎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在心中如此感叹。华为今天又一次向我们证明,傻大粗硬的通信设备商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往往会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蠢事。
赢了?输了!
华为不缺钱,而且能把125亿利润全都拿出来给员工分红的公司,又何止是不差钱而已,这家大公司或许现在真得只剩下钱了。
华为公司发布的2012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去年的收入超过350亿美元,净利润为24亿美元, 数据显示华为终端2012年发货量达1.27亿部,实现销售收入484亿人民币,其中3200万为智能手机,粗略计算的话,那么去年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收入至少在120亿元以上。
华为毫无疑问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最大的国内厂商,而IDC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出货量仅次于苹果和三星。
如果单纯从销售数量和市场份额来看的话,华为似乎已经成为现在的智能手机巨头之一。
然而在剔除表面的数据之后,仔细回想去年的智能手机市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华为的表现似乎远不像其数据反映得那样精彩,对比小米,这家公司去年以700万部的销量,实现了100亿元以上的收入。
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更高,利润空间更大,至于数据无法反映的品牌影响力和认同度等方面,无疑是小米几乎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小米的发布会和抢购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盛世”,相形之下,华为无疑要落寞很多。
在炒作和营销方面,华为则完败给小米,饥饿营销没学到,粉丝经济没学到,到头来尽是些不入流只有反效果的炒作手段。卖手机卖不过人家也就罢了,可是连营销手段都被别人比下去,这似乎已经不能仅仅用能力和用心程度来解释的了。
华为的旗舰机Ascend D2(官方售价3990元)在淘宝上的销量算不上出色,前10名商家最近一个月的销量合计不到800台,淘宝上仅排名第一的小米2手机卖家在30天内的销量就超过了6100件。
乍看起来,小米和华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相形之下,小米取得了远远超过华为的成功呢?
越来越多的迹象似乎表明,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风格和基因似乎和智能手机市场先天地存在着罅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这样的巨人隐约遭遇了迷途之困。
顽疾
华为,这个以现在的增长速度来计算明年收入有可能超过2000亿元的企业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其实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这块市场上只有华为一家公司背景和产品线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这样一个之前靠着低价优势在通信设备领域无往不利的公司如今面对的是个人消费的新领域,一个曾经以过劳死和军事化作风而让人谈之变色的公司如今进入的不断变化的开放市场。
华为有技术,有钱,有人,但是,一直低调神秘的他们如今玩的是一个与之前规则几乎完全不同的游戏,并且与一批更加熟稔这个游戏、更加游刃有余的对手搏杀。
和华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手机市场征战10年的爱立信在2011年宣布退出,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通信设备行业中,更早地,IBM在2004年就放弃了Thinkpad品牌和PC业务,实现了自己的彻底转型。审视今日智能手机市场的形势,我们会发现极其有趣的一点是,只有中国,才会出现像华为、中兴这样半路出家进军手机市场的通信设备厂商。
在这个他们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两家公司都取得千万数量级的销量(中兴去年手机的销量在6500万部),看起来很了不起,但是其中不少都作为运营商的定制手机成为中低端产品,单纯具有规模上的优势,而并没有足够的盈利优势和产品口碑。
很难想象的是,一直到今天,包括华为、中心等在内的厂商还沿用着他们传统的思路做智能手机,在他们看来,市场初期就是靠着价格优势冲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公司们身上沾染了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暮气。
他们似乎还没有——不愿(?)——明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已经变了,他们的那一套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小米有自己的MIUI并反复强调自己的应用商店,魅族强推自己的SB以及包括三星、索尼乃至HTC在内的厂商越发重视自己在应用、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化和改进,可是,在华为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像早期Android厂商那样靠堆砌硬件参数来打开市场。
做“硬”件的华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不下来了。
在他们的产品线中,我们似乎完全看不到应用、生态链等策略,他们依旧是做着单纯的硬件设备,并试图以此获得成功,可是这样单线条的战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注定是必然遭到失败的。
按照现在华为的趋势发展下去,实在无法让人对他们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抱有太多的期望。
比起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百度等一直警惕并努力避免的大公司病,这种战略和思路上的大公司病才是最可怕的,同时,这种有着长久潜伏期的疾病发作起来却又是慢性而温和的,连患病者本身或许也察觉不到。
这种大公司病发展到末期,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