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接触过的新型中小文化企业,包括大型文化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都有共同特点,特别是大型文化传媒企业还比较稀缺,规模不是特别大,我们做了一个评比,看到这些企业都是一两个产品做得还不错,或者设计或者LOGO或者内容做得不错,这些企业可能还有不错的产品,但是没有那么大的规模,这些企业将来能否上市,上市以后能否高速稳健增长,还有很多疑问。所以,达晨创投建立了一个专业的文化旅游基金,希望和企业共同探讨,将他们的经济基础和我们的资本金结合在一起,达到利益最大化并能起到良好的化学反应。”达晨创投董事、执行总裁赵小兵表示。
第一,工业化。“大部分文化企业和很多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实际上文化企业家和创业者,包括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老总,我们接触也不少,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非常特殊,有特殊影响力,因为很多企业的文化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因此非常骄傲。我们承认文化产品是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东西,但文化产品再有影响力,再有口碑,甚至是妇孺皆知,你还是一个企业,哪怕已经上市,做到世界顶级,但实际上能按工业化流程架构自己的企业是非常少的。其实,企业能否把你的文化产品变成工业化产品,能否像流水线一样生产,能否在生产时预知未来销售如何?我觉得大部分文化企业,像传统大型出版报业集团,其实行业已经在倒计时结束过程中,但大家在这样危险的局面里有什么应对,在逐渐沉船的过程中怎样去避免风险?”赵小兵表示,“必须向工业企业学习,从一个产品变成多个产品,从已经老化的产品中开发新产品,架构一个有销售能力的企业,也许你渠道很强,你能否建立很好的内容产品,或者进入另外一个渠道?文化企业应该向工业企业学习,像工业企业那样,从研发、生产、销售、品牌的建立、团队的建设等方面来架构大型文化企业。这是我强调的第一个关键词——工业化。”
第二,技术。在赵小兵看来,很多文化企业注重内容,注重销售,但对于技术的应用非常薄弱,而技术比较强的研究者,或者其他技术研发型企业对文化内容又非常薄弱,技术与一个好的文化产品如何进一步融合,与互联网技术,与视频影像技术和文化装备的新技术如何去融合,使产品能够标准化、大规模复制、快速扩张,让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情况能否发生?根据现在企业家的探讨和实践,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不会被新媒体压倒,因为毕竟在文化板块,文化企业有专业人才优势、内容优势,还有渠道优势,这些优势可以跟新技术相融合,产生不可思议的商业模式的突变,让企业发展得更快。
第三,融合。“文化创意企业,如开始做演出的,未来5年至10年还在这个行业,如果你想做大文化企业,这个是不行的,因为资本市场谋求更大型的文化航母的出现,这些企业一定是很少有边界的,演艺里面可能有影视,影视里面可能有游戏,可能跟体育结合,可能和新技术结合,也可能边界超出你的想象。”赵小兵认为,“创业型企业家如果能把文化板块的一个产品做好,做成细分市场的龙头,可能会有一些机会让投资基金追逐你,但这个还远远不够,要建立一个跨界的、没有边界的大文化概念的文化企业集团,必须要工业化,要用新技术,要和其他文化产业把人为的篱笆墙突破,然后不管是并购合作方式、新建业务方式还是战略合作方式,打破企业现有的门票收入、票房收入、卖片收入或者创意产品收入等,如果企业家善于倾听一些不同意见,跟其他不同企业融合,才能形成更大的文化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