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券烧钱缩影
本报记者徐婷上海报道
如果有一天杜一楠想把自己这两年来的境遇写成一个剧本,那剧情一定相当精彩。
在大多数80后眼里,同龄人杜一楠的经历绝对让人羡慕。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2006年在知名私募基金KKR做分析师,2008年被哈佛和斯坦福同时录取,最终选择哈佛,一年之后,杜一楠将美国刚兴起的Groupon带回了中国。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宗师级人物马云主动约谈杜一楠,与其探讨团购投资,当年9月,马云还邀请杜一楠作为淘宝年会的嘉宾。2011年,杜一楠的融资也很顺利,A轮获得马来西亚成功集团投资,B轮又获得美国伟高达及鼎晖的投资。不到5个月,24券就拿下超过3000万美元现金。
正是源于投资而风生水起的24券,倒在了这里就显得并不稀奇,纠纷的焦点是新融资进来后,股权如何重新分配。
“自己设计的利益分配模型是给予创始人杜一楠8%优先股、管理团队2%优先股,但杜一楠希望其所占份额能达到25%,因此僵持不下。”大股东马来西亚成功集团表示。
杜一楠则向媒体表示,投资方所给的利益远不像其所说的那样,实际情况远超出管理层的承受范围。而且,新的融资是其个人拉来的,原有股东在此过程中未作贡献,按照行业惯例,杜一楠认为自己有理由获得更多优先股。
无法盈利、烧钱凶猛、投资人不满,裁员、干涉业务、创始团队不满,双方矛盾激化,无论是今天的24券,还是年初的团宝网,陷入的都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要解开这样的难题,对于今年还不满30岁的杜一楠来说,实在太困难了。
当时,不少投资方对于团购烧钱换规模的做法也持容忍甚至鼓励的态度,但这实在是个无底洞。
杜一楠承认,他们的反应慢了,原以为去年9、10月还能融到钱,所以在6、7月还有人愿意投钱的时候放弃了机会,反而希望继续烧钱做大规模以获得更高的估值。
24券2011年底人员规模高达4500人,今年初就迅速缩减至1000人,压缩成本后,虽然亏损大幅收窄,可是规模也一落千丈。而且,经过几轮融资后,杜一楠已经丧失了对公司的控股权,即使想转型,也缺乏各种资源的支撑。
是继续被资本驱逐,还是带领这艘千疮百孔的船重新起航,不知道年轻的杜一楠心中是否有了答案。
10月25日消息,就24券投资方与F团接触出售一事,杜一楠回应称,高朋在考虑范围内,但也开放性地接触其他合作者。此外,24券团队与老股东的关系正在迅速恢复之中。
走在半路上的3000家团购网站
本报记者徐婷上海报道
根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的统计,虽然今年以来团购网站数量持续下滑,但截至8月底,目前在运营的团购网站仍有2938家,数量之多,依旧惊人。24券倒在了半路上,那谁能走到终点呢?
小的有活法,大的求收购
“三千家中有大量没有风投进入的小网站,它们的活法和大网站完全不同。”团800联合创始人胡琛表示。
据他所知,小网站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三四线城市的“地头蛇”,大网站很难有效渗透;第二类是摄影写真等垂直行业的店铺,他们跳开团购网站,自己注册域名办团购活动;第三类是淘宝卖家,他们通过建小团购网站,往自己的店铺带流量。而这其中,又属第三类最多。
在胡琛看来,小团购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大量存在。
真正急寻出路的,是那些像24券一样,想做成“大卖场”的大型团购网站,这才是风投的重灾区。如今上市几乎无望,“求收购”是否可行呢?
据记者了解,除了开心团联手F团,赶集团交给窝窝团这类“代运营”形式的合作外,团购行业目前为止真正称得上收购的,只有F团和高朋(Groupon)的合并,而且这场合并是因为两家的投资方都是腾讯。
胡琛说:“在团购业内部求收购并不容易,因为买方要看是否可以产生‘1+1>2’的效果,目前各网站的用户群和商户资源几乎是重合的,很难产生互补效果。”
知名IT评论人魏武挥认为,撇开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因素,团购的估值也是一大问题。“团购网站的资产很难核算。视频网站有版权、有带宽,不少B2C电商有存货、物流体系,团购网站呢?除了大量的人员,几乎没有可以核算的资产。”
“更大的互联网巨头,现在也不会贸然出手接盘团购网站。”胡琛分析说。
突围移动互联
“求收购”尚需时机,对于团购网站来说,先想办法在眼下这个资本寒冬里“活下来”或许更为现实。
胡琛分析:“商户这头,团购可以尝试给商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商户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已经有网站帮助商户做口碑营销。消费者这头,则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机遇,一旦消费者成为了手机APP的活跃用户,那粘性就大大提高,团购网站甚至能基于位置向其推送合适的团购信息。”
目前,美团、大众点评等都已经在手机客户端上发力,但移动互联网目前获取新用户的成本很高,移动支付渠道也不够完善,对于已经在PC端疲于奔命的团购网站来说,要再腾出一只手来做移动互联网,难度也不小。据胡琛所知,目前拥有手机客户端并支持手机购买的团购网站只有1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