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互联网 >> 浏览文章

LinkedIn向企业与个人双向收钱的盈利模式

2012-6-12 6:30:21投资者报 【字体:

上期在讨论 Facebook 的时候我们总结过,(互联网)2.0产品的好处——以用户取代流量;以互动取代单向1.0传播而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以用户生产内容(UGC)取代专业生产内容(PPC);有用户关系和虚拟资产沉淀;具有长尾商业价值。那么,怎么将这些好处利用起来呢?

图中粗略解释了我们对货币化模式的分类。需要说明的是,它和上述我们对2.0产品的定义非线性对应的,并且实际情况当中,这些模式通常是交叉出现、混搭使用的,但总体上与我们此前的结论一致——即能直接杀就别绕着弯杀;离交易越近越有利于货币化(挣钱越多或利润率越高);挣市场营销费用不如挣销售佣金等等。

LinkedIn:两边都能杀

LinkedIn(LinkedIn是美国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成立于2003年,在200多个国家拥有1亿多用户,世界500强企业均为其用户——编者)的货币化探索很有意思。它是一个细分领域的社交网络,并且做到了一手杀B(企业),一手杀C(用户),两边都能杀。眼下的2.0产品里,能做到这个的貌似不多。

先看一组数据。据10-K(美股年报数据)文件披露,截至2011年12月31日 LinkedIn 有1.45亿注册用户(同比增长60%),月度活跃用户8400万(同比增62%),企业客户9236名(同比增长139%);营收构成上,招聘解决方案(Hiring Solutions,2B)、市场营销方案(Marketing Solutions,2B)和付费订阅服务(Premium Subscriptions,2C)贡献营收比例分别为 50%、30%、20%。

LinkedIn如何能做到两边收钱呢?从行业/市场上来说,LinkedIn 对应的其实并非我们一向强调的高频需求。这里补充解释一下。我们认为,与行业的对应关系是比产品本身还要重要的前提,你产品再好,也架不住一个被很多人需要的烂产品。

所以选择需求是第一步。需求是有层次的。举个例子,结婚是一次性需求,但情感则是终生需求,假如你去创业,你选择做“婚网”还是“恋网”呢?LinkedIn 满足的是求职者和招聘者的需求,这并不是非常高频的需求,但逻辑上判断从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上看,和 Facebook 这类通用型社交平台应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当然,现在LinkedIn的使用场景实际上已经很丰富,它实际上演变成为一个标配品、一张专业社交名片。

其次,HR(人力资源)预算虽然年年有,但却是有限的,并且它和市场预算一样有可能在光景不好的时候被砍掉。因此,理论上 LinkedIn 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的,所以它必须不断扩张国外市场。

但是,招聘和求职因为深受文化背景、国家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隔国如隔山,我们看到 LinkedIn 的国际扩张(目前有14种语言版本)事实上也是非常谨慎的,除美国以外,第一大国际市场是英国(合情合理),其次是欧洲,现在印度也是一块重要市场。

看到了 LInkedIn 在行业和市场上的诸多不利后,我们再看看 LinkedIn 的产品设计逻辑。从用户价值本身来说,LinkedIn 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垃圾用户比例必然很低。

无论对企业还是求职者而言,你几乎对自己的个人履历是强制性自我审查的。你不填真实的个人资料,真实的履历,甚至不用真人的头像,你在 LinkedIn 上的账户就毫无价值。在诚信社会尤为如此。

对希望被招的人来说,技能、工作经历、个人口碑和人脉(甚至相貌)都是企业招聘时考虑的重点,你希望被招,还不赶紧从实招来?公司也一样。对求职者而言,他希望了解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人在这家公司工作过、有什么人干得不爽撤了、公司在业内口碑如何等等,企业希望吸引人才,不还得从实招来?

LinkedIn 面向企业的招聘解决方案就是基于对这些需求的理解,结合2.0平台的优势设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更加了解求职者希望找什么样的工作,能提高招聘广告投递的精准性,这个匹配可比Facebook希望根据你的喜好判断你可能希望接受什么样的广告直接多了)。这就是收B的钱,现在贡献营收50%。

身为2.0产品的 LinkedIn 还有一个更妙的地方。它也许不是一个供人扯淡吹牛的社交网络,但它对社交关系的利用是隐形但有帮助的。LinkedIn 发明的一度、二度、三度关系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创新。它暴露了你的真实社交关系(由于平台性质,当中很多还是商务关系和工作关系),效果类似于把你电子邮件里的联系人直接曝给你的朋友看。

一旦你希望利用起这些关系,比如说你希望联系到你上司的某个朋友,也就是第三度关系,你就必须给 LinkedIn交钱,购买它的高级套餐。这就是收C的钱,现在贡献营收20%。

LinkedIn的用户更值钱

到此还不够。上面谈过招聘、求职是有季节性的,求职不是高频需求,大部分注册用户实际上是passive job seekers(被动求职者),也谈到LinkedIn 的使用场景已经多样化了。

不得不夸赞一下LinkedIn的商业化挖掘能力,在招聘以外还在平台上搞出了一个市场营销渠道。说起来谷歌真是启发了一代人,LinkedIn 的市场营销其实就是“商务版的 AdWords(谷歌的产品)”。

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案例:国泰航空在LinkedIn上投放了精准广告,希望影响的客户是经常往返美国和亚洲的商务舱乘客,目标是提高国泰航空在这群人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这种投放的精准度自然大大高于通用型社交平台广告(例如你可以直接锁定美国在中国分公司的代表、总监级别以上的用户),基本上跟直接在北京飞往纽约的公务舱休息室入口放广告差不多,但覆盖的客户、时间都更广。这就是变着法子收B的钱,现在贡献营收30%。

现在不太好说清楚这部分挣取的到底是市场(marketing)还是销售(sale)费用,但至少可以说,从前者转换到后者并不困难,国泰航空大可以直接在上面投放订票口嘛。

回到一开始谈到的货币化模式选择。LinkedIn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与交易对应性强。用户,特别是希望上去招人或被招的用户,他们到LinkedIn天然就是去被杀的。在LinkedIn上,交易的定义就是招到合适的人和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付点钱哪怕不是天经地义,至少也心甘情愿。猎头替你物色到一个合适的高管人选,你得掏点中介费吧?朋友替你介绍了一工作,你得请人吃顿饭吧?

企业和用户之所以愿意给LinkedIn钱,理由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个Facebook用户的价值和一个LinkedIn用户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倒不是说哪个更值钱,因为两者的商业化不是同步的)。

截至5月份收盘,LinkedIn总市值94.4亿美元,截至2012年3月31日拥有注册用户1.61亿,按照此前公布的活跃用户比例估算,活跃用户大约9200万。也就是说,市场给出的每活跃用户价值约为103美元;而市场认为Facebook的每活跃用户价值大约是88美元。你说市场判断对了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