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司已经停止了所有投资项目的审批。”近日,一家国有大型建筑公司的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463号文”下发后,为了避免损失,该公司对承接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有所收缩。
2012年12月底,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委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文件,业内称之为“463号文”。
该文件要求,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
部分项目选择观望/
上述建筑公司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货币政策和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变化,其所在公司的业务环境也是一波三折。
在承接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时,有一部分是需要建筑公司自己出一定比例资金的项目即投资项目,一部分是总承包项目,建筑公司“只干活不出钱”。
该人士称,近年来,随着信贷收紧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金融监管机构排查,地方政府提供的多是投资项目,这就需要承接项目的建筑公司垫款,而上述建筑公司的资金也较为紧张,银行贷款受阻。
为了承接一个中部地区城市大型基建项目,公司提出了通过信托公司渠道融资的方案,但最终被公司的外资会计审计公司否掉。此后,公司只能用自有资金投资了该项目,目前已开始动工。
但“463号文”下发后,这家建筑公司就暂停了这种投资项目的审批。上述建筑公司人士称,公司在尽量规避这类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担心应该由政府出资的那部分资金难以为继,可能造成项目出现问题甚至赔钱。
日前,海通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从地方政府融资来源来看,2010年前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和土地出让金收入,但此后两个融资渠道均出现一定问题:一方面,就银行渠道来看,商业银行在每年新增10万亿人民币的贷款投放后,资产负债表中的“久期错配”风险增加,体现在中长期信贷余额过高,但存款活化加速,对新增“长久期”基建项目贷款支持下降;另一方面,伴随房地产市场调控升级,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亦快速、持续下滑。
两大主要资金来源出现问题,而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新的渠道又遭到“463号文”的限制,地方政府的资金由此遭到多方面卡紧,不过,也并非就此停顿。
“现在就是在等,地方政府也在努力寻找对策。”上述建筑公司人士认为,虽然短期项目数量会受到影响,但地方政府拉动经济离不开做项目,估计未来会绕过政策雷区找到应对方法。
发债渠道仍较通畅/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四季度末,政信合作类信托余额为5016亿元,占比从2011年年初的5.27%提高至6.71%。
此外,海通证券曾发布研报称,从城投债发行来看,2012年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类债券发行分别高达677和947亿人民币,占整体发行量的56%。
“间接融资渠道都遭到收紧,只有发债方面渠道还比较通畅,未来城投债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未来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将升高。”一位评级机构分析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城投债的质量将面临下行。
海通证券在上述研报中表示,预测2013年地方债务到期量在2.9万亿元,在假设2012年、2013年财政收入增速15%前提下,这可能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54%,且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预计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存在下行风险,这使得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依然不小。
“考虑经济转暖后土地出让金回升、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依然不小,我们预计2013年债务偿付压力并不这么大,但较大的偿付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主体融资形成挤压,也影响融资成本的整体下行。”该机构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