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有自身规律,政府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城市格局如何形成,在国土开发空间上要做好设想。”关于城镇化规划如何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5月24日作出上述表示。
当天,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智库》第二辑发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完成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若干典型问题》研究课题,作为封面文章入选,这也是国研中心关于城镇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题名为《城镇化十大典型问题》的封面文章中,课题组建议,应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以现有31个省会城市和沿海大型港口城市为基础,形成一个“2000+18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基本满足我国高度城镇化、集约城镇化的要求。
其中,课题组提出重点发展100万-200万人口的中间规模城市。大力发展这类中间层次的城市,可以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协调发展找到一个具体的抓手和突破口。
“在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匹配关系是存在争论的,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还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小城镇。”侯永志表示,大城市的好处是就业机会多,而小城市可以就近就业,实际上要有一个合理的空间距离。
课题组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位于中间层次的城市数目和人口都比较少,中间层次的城市功能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城镇体系正常功能的发挥。
关于2000个城市应建设成何种类型,侯永志表示,不一定都是大城市,这些城市在空间上如何布局,要根据中国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做一个大体的勾勒,具体的可以通过交通设施的布局、重大项目的布局等几方面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同时,侯永志表示,作为国务院的咨询机构,他们的城镇化课题与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城镇化规划是各自独立运作的。
对于城镇化规划可能起到的作用,侯永志表示:“不是说规划了就一定成,但没有设想肯定不行,规划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高铁,沿途在哪里设站,城市的发展情况就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