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美关系失去了焦点。”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说。离开世行后,佐利克目前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法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高级研究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客座研究员。
佐利克于5月24日参加上海论坛2013之际做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主持下与复旦学生进行对话,并于此后接受了本报在内的三家中国媒体采访。
佐利克曾任世界银行行长、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美国贸易代表。他有丰富的对华交往的经历,深入参与了中美WTO谈判,推动中国加入WTO。他曾提出将中美关系界定为“利益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s)。这一提法赢得了中方的认可。
在与复旦师生对话中,佐利克特别指出,在加入WTO之前,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如何将中国融入世界,而加入WTO之后,两国关系缺乏必要的战略性焦点。
针对中美“失焦”,中美双方都做出了努力,争取达成新的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佐利克对这个由中方提出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认为中方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可以做到不挑起(现有国际秩序的)冲突。”因此,他希望“美国能和中国一起去填充、完善这个概念”,从而令双方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被认为是两国高层谈论两国关系等宏大主题的机会。作为多次亲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当事人,佐利克表示,“中美战略会谈在4到5人的小范围之内、具有影响力的高层领导人之间展开最有效,譬如之前的基辛格和周恩来,布热津斯基和邓小平。”否则,会谈流于形式,沦为加长版的双边会谈。
安全议题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内容。佐利克说他注意到了中国国内“鹰派”的诉求,但他指出,“应引导他们将中国的国家利益放在多边合作的框架中考量,将近期的问题和长期的关系结合起来思考,不要将地区安全议题置于全球合作之上。”
佐利克同时承认,中方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比较模糊。他希望能跟更多的中国官员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特别是在这些官员尚未成为最高层之前,能在他们的属地和他们交流思想,并且了解不同代际中国官员的想法。”
在思考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时,佐利克特别关注中美之间的商贸往来。“中美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他向本报记者表示,“两国可以在服务业,特别是物流、运输和医疗上,展开深入合作。当然,还有电信、金融和零售领域。”
因此,佐利克对美国媒体不断炒作的所谓“中国黑客窃取美国公司知识产权”问题表示出了高度关注。他从影响两国关系的高度看待此事。“这不是传统的间谍活动,而是商业间谍活动。这令美国投资者担忧。如果人们开始惧怕某样事物,那么他们无法展开合作。”佐利克意味深长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