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中国今年加快推进逾7万亿元人民币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据一位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称,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
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这七大类投资包含400多个项目,今年开工项目预计约300个,旨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确保投资继续对今年经济增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具体项目已下发至各地方政府,有些项目去年底已经开工,投资资金预计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国有企业以及私营部门等。
资料显示,这七类项目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
截至发稿,国家发改委没有回复彭博新闻寻求置评的传真。
------------
以基建投资促稳增长 风险不能不察
年底,国家发改委又忙碌了起来,仅在12月22、23日两天就批复了8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2346.26亿元。截至12月24日的统计数字,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已达1.56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的不便对当地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效应,因此这些项目的兴建深受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欢迎。但国家发改委之所以会在年底之时加快投资项目审批,除了有这个动力之外,更迫切的期望是通过一些基建项目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2014年的经济运行,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经济增速下行势头难以扭转。尽管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但就近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效果不大,今年GDP增速低于年初确定的7.5%的目标,已经基本上没有悬念,而2015年的GDP增幅,普遍认为已调低至7%。但问题是,如果市场疲弱的格局不变,明年是否能保住7%的GDP增长率,仍是一个不能让人放心的问题。因此,发改委推动基建项目上马,其更为直接的动力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上马,来保住明年7%的GDP增幅。
通过投资稳增长,在近20年的经济运行中已经屡试不爽,一个或一批项目的上马,对深陷产能过剩泥潭中的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都会产生提振效应,还将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它带来的都是GDP数字的直接上升。因此,每当经济指标提升乏力,政府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上项目。但是,这种投资扩张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在投资扩张之下产生的信贷压力,都使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因此,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现在政府对继续通过扩大投资来提升GDP已经表现得很慎重。但是,一方面是投资出现了收缩,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后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尚未建立,因此,投资扩张仍然是一个难以放弃的“拐杖”,而具体来说,就是要保住一个增长目标,前几年曾经流行过“保8”,明年的任务无疑是“保7”。
但是,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如果经济缺乏持续上升的动力,这些掷下巨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反而会成为拖累未来经济增长的负担。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这并不是只要改善了交通设施就能改变的,相反,在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反而很可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多年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等城市盲目上马了不少机场,如今有不少却因为客源缺少而闲置,地方财政却不得不为其支付维持营运的资金。最近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收费公路账目出现亏损,引起舆论质疑,其实对于大量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来说,由于来往车辆稀少,收费菲薄出现亏损是可以预料到的。
基建项目大规模上马,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明朗,而那些投入了巨资的基建项目完成以后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其答案却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问题。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以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立的经济发展方针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进行新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因此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不仅要起到稳增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落实,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竞争力有所提升,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项目完成后的市场效能,使其成为提升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DF010)
12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