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在华高层管理中,一向由国内外资深的证券界人士担任,比如董事长方风雷、首席执行官蔡金勇、管理委员会成员宋冰、首席财务官孟秋、合规总监李臣及公司董事会秘书章靖等等。
蔡金勇作为最后一枚硕果仅存的中国面孔也离开高盛,也许标志着高盛又一次反其道行之的转折之路
近日,一条特殊的任命消息在金融界引起了不小的连锁反应和震荡——世界银行发布声明,任命高盛集团高管蔡金勇为世行下属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简称IFC)的CEO,并将自10月1日起接替Lars Thunell正式走马上任。此前,蔡金勇曾担任过高盛集团的董事总经理及高盛高华证券的CEO。
与此同时,高盛集团任命维斯特曼(Matthew Westerman)接替蔡金勇出任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消息一出,更是让人吃惊。有业内人士称,在当前各大投资银行加大血本开拓中国市场的大环境下,中国面孔、中国文化甚至中国“关系”都已经融入各大投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大动脉时,姑且不论维斯特曼在华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能力,与在中国出生并成长对中国业务更熟悉的蔡金勇相比,市场原本是期待另一个华人面孔,现在看来,完全落空。
高盛在华高层管理中,一向由国内外资深的证券界人士担任,比如董事长方风雷、首席执行官蔡金勇、管理委员会成员宋冰、首席财务官孟秋、合规总监李臣及公司董事会秘书章靖等等。高盛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中,此前一直以一个阵容庞大的中国团队引以为傲。
西方高管空降,蔡金勇作为最后一枚硕果仅存的中国面孔也离开高盛,也许标志着高盛又一次反其道行之的转折之路,然而依然无法忘却,它曾经辉煌一时的那个华人传奇团队。
“带头大哥”方风雷
不能不提的是,曾经担任高盛高华董事长的“头号人物”方风雷。在西方同行眼中,方风雷就是一个典型的“造雨人”(Rainmaker),也是中国投资界从来都绕不过的一个人物,可以说是江湖上传说的“带头大哥”。然而一向低调示人高调做事的方风雷总是习惯声称自己“只是被时代推动的一个小人物”。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方风雷此前可谓是典型的文学青年。但他毕业分配到了外经贸部,便有了1983年作为“钦差大臣”随工作组去河南外经贸系统调查的机会。于是结识了那时在河南驻港机构工作的胡葆森。有意思的是当时胡葆森是方风雷的被调查对象,一年后经调查并无问题,他们也就成了朋友。因受领导赏识,方风雷就此留在了河南。
1984年底,32岁的文学青年方风雷被调至河南省经贸厅,当过河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之后受命整合河南省外贸总公司——当时外贸改革的试点之一。他还是外贸体制改革小组成员,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
在组建中原国贸的过程中,胡葆森从香港调回来当方风雷的助手,两人分别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我们俩算创始人,朝夕相处了8年,历历在目的8年。”胡葆森说。1985年中原国贸成立后,很快在河南名声大振。它有进口、出口、投资业务,还有跟苏联、东欧的易货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引起其他外贸公司的不小嫉妒。
1991年,胡葆森和方风雷先后离开了河南,胡葆森下海去做地产,方风雷先去美国读书,不久后回国。然而圈内人士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大事记上,载入了至少两个与方风雷有关的日子:1995年6月25日,中金正式挂牌营业;1997年10月22、23日,中国电信(香港)——即后来的中国移动在纽约和香港上市,融资42.2亿美元。
“老方在中金有两大贡献,第一个是筹备成立,另一个中金起步实际上是他弄起来的,一开始大家都是瞎撞,没有什么项目,通过中国移动上市这一件事,公司就立起来了,找到路子了。”一直追随方风雷的投行人士查向阳说。随后,中金成就斐然,几乎垄断了电信、能源、保险等海外IPO项目。
“做金融和做官员一样的,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你做100件事,99件对了,如果有一件错了,就可以把99件事毁了,历史记住的实际上就是最后的这件事。”方风雷并不否认中金所为已被记入历史,但仍低调地说。
“老方有很强烈的历史文化情怀,在这一点上,他不是典型的商人,能把资源联结得非常巧妙,做得天衣无缝,而且政治上得分,商业上也获利,大家都信服他。”高华的干将章星说。
2003年前后,方风雷受命解决海南证券债务危机。2003年6月的一天,“非典”过后没多久,高盛CEO亨利就飞来北京,跟方风雷共进晚餐。一项非凡的交易由此产生:高盛将用合资公司的方式正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向海南证券“捐款”6700万美元,并向方风雷等6个自然人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也是发改委首次批准中国个人借用国际商业贷款。2004年8月,方风雷等人再联合联想控股,组建北京高华证券;2004年12月,高盛与高华证券成立高盛高华。
与年龄和职业无关的话,方风雷其实是个很文艺的人。他喜欢吟诗、作词,而且古诗词和现代汉语功底都很深厚。几乎做过的每个大交易,都会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案”,甚至对标点符号都会亲自修改。
中文系的方风雷做金融纯粹是半路出家。所以他对此很“得意”:“实际上你看国内外最好的这些银行家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某种程度这是一个规律,就是毛主席讲的‘外行领导内行’。我不懂技术,我也不会做模型,财务报表我也看不懂,就是计算机我也不会用,细节的东西我都不管——其实是不懂。总的来说我的工作就是跟人聊天,看大势、算大账就可以了。领导是一门艺术,国外CEO讲leadership一大套,说了半天就是毛主席说的三句话,出主意、用干部、抓重点。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就一条——领导能力。”
2007年底,方风雷作别高盛高华,筹建私募股权基金厚朴,最终奠定了“终极交易撮合者”的角色。
“双面刀手”胡祖六
2010年3月,一条突发性新闻轰炸了国内各大财经媒体: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宣布退休,辞去合伙人之职。
胡祖六1997年进入高盛,出任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随后转至业务部门,供职13年。胡祖六的最大功绩当是与方风雷一起力促了高盛高华的成立,还为此而设计出了一整套“奇特”的交易模式,因为有损害大众利益的嫌疑,所以也被称为“双面刀手”。
胡祖六出生于湖南的汨罗县新塘乡,风华正茂时求学海外,顶着洋学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搏击多年,拥有令人艳羡的收入。被媒体评为中国最英俊、最富有绅士风度的经济学家,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迎接全球化的努力中,他以跨国企业中国代表的身份成就了自己。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理论。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胡祖六的第一个机遇降临在17岁,中国恢复高考。他通过努力考中了清华大学,并在清华获得了工学硕士。在北京开阔了眼界之后,恰逢中国向美国公派几位留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宏观经济。胡祖六从百里挑一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和他一起的博士班里,还包括李稻葵。在求学的过程中,胡祖六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在胡祖六看来,枯燥的经济学很有意思,汇率和利率的计算也非常有趣。尽管如此,胡祖六还是感到巨大的压力。首先是语言关非常难过,因为他以前学的是工科英语,而经济学对英语的要求特别高,不仅专业性强,而且要求能言善辩;其次是文化传统的障碍,当时从中国出来的他们是完全没有市场概念的。
“非常难得的是,我们几个都非常玩命,互相激励。”胡祖六回忆起当时的学习情况时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两三点,甚至四点睡觉。
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加上哈佛几大经济学家的弟子身份,博士毕业的胡祖六很自然地进入世界经济管理的核心圈子。
1991年至1996年间,他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对许多成员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1996年,胡祖六已经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
但胡祖六觉得非常“寂寞”。欧洲****静了。
恰在此时,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同学向公司推荐了他。正欲开拓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高盛投资银行对他非常感兴趣。投行是一个超级高负荷的工作,在高盛的眼中,胡祖六已经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而且年轻、精力充沛——还是中国人,双方几乎是“一见钟情”。
随即,以方风雷为旗手,蔡金勇为前锋,胡祖六坐镇后台的复杂公司结构确立,高盛也开启了其在华投资银行业务的新局面,市场当时颇为期待,而高盛也是信心十足。
然而,此后不久有关胡祖六与其他非高盛人士在高华证券的发展态势、速度和业务选择等诸多问题起争执的传闻渐起渐落。加之高华证券创建的复杂结构引发公司内部管理权和发展观的巨大斗争,而这种业务之争最终直指人事纠葛。
而且,胡祖六发布的几次经济报告,也被诟病损害国家利益。譬如“原油谎言”。2008年5月5日,高盛公司分析师发布报告称:“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愈来愈可能升至每桶150-200美元。”在该报告公布之时,原油期货价格仅仅为120美元,7月11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8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高上涨至每桶146.9美元的历史新高;而伦敦ICE期货交易所8月份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高上涨至每桶147.25美元。
同时,胡祖六对媒体声称:“从原油需求、工业技术、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考虑,国际原油价格依然会上涨。”他还提出高盛有关“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愈来愈可能升至每桶150-200美元”的预测从目前来看并非危言耸听。然而事实却未能如其所愿,原油价格于去年7月见顶每桶147美元,随后一路狂泻,到2008年12月触及2004年初从来最低点——每桶32美元。
高盛唱空和唱多油价,显然都是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许多人因此诟病胡祖六,为什么发布分析报告的时候不考虑一下国家利益?
此时经济大环境和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土壤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高盛高华在争议中艰难前行,而其他投资银行的快速崛起和新路找寻显然比高盛高华要“精明”了许多。诸番风雨后,很多人将矛头指向胡祖六,最终导致了胡祖六从高盛的离开。
蔡金勇:高盛传奇团队的最后谢幕
52岁的蔡金勇在中国出生,在当选IFC首席执行官之前,他是高盛高华证券CEO,拥有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在2000年加入高盛集团后,曾任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联席负责人;2008年起任高盛高华证券CEO。作为全球基础工业组成员,其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石油、国家电力、中国海油、中国石化、英国石油、壳牌公司和日产等。
在中国出生并成长的蔡金勇,加之辗转世界各地的经验,尤其多年在高盛的丰富履历,使其成为此次当选的重要筹码。
然而他的当选,也标志着自从2004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高盛大张旗鼓成立华人精英团队历经8年后最后的解散。无论高盛未来的中国发展之路去向何方,回首8年,高盛中国从此失去了最耀眼的中国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