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2月22日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下称“申报表”)显示,截至2月21日,两市拟上市企业共有20家被终止审查,其中创业板12家企业入围,占比达到60%。
今年1月,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令”发布,相关财务核查工作全面展开。有媒体报道称,在3月底拟IPO企业上交自查报告后,证监会将组织15个小组奔赴全国进行督查,监管层为此安排了3000万元的预算计划。
监管层下了决心治理“堰塞湖”,投行、审计等中介机构闻风而动。对于春节前安排得“密不透风”的核查走访工作,华南一家知名券商投行项目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手头上多数项目的走访工作已经完成,并进入到报告编制阶段。
有投行人士称,整体而言,预计多数排队企业都能按时完成核查工作,但能否最终达标“心中没底”。进入3月份,随着核查大限的日益临近,相关企业密集“撤单”或激增。
核查应对各种“刁难”
“监管层的核查要求看起来很严谨,但实现起来难度很大;且工作量很大,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一位合资投行高管言辞中有些无奈。
针对一些方面的核查项目,比如关联方交易需要核对较多方面的资料,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这次关联方不仅限于工商资料,要实地走访、核对工商、税务、银行资料,客户的关键管理人员是否发行人的前员工或者有亲属关系,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关联关系从严对待。
但有些时候,投行的核查工作并不容易得到相关机构部门的积极配合,“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我们给别人增加了工作量,每隔半年就给他们上下游企业发各种各样的询证函、例如财务询证函,关联关系询证函等,对方烦躁也都可以理解。”上述项目经理表示,即使是走访供应商和客户,投行也并不容易处理,“有时候你要是问得深入一些,就能明显感觉到对方很不高兴了。”而对于核查涉及地方政府部门,如果项目组成员之中能够有相应的人脉,则更加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配合。
上述合资投行高管称,其所在券商目前不少项目组已经完成了核查的走访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编制报告阶段。他相信最终多数项目都能够按时完成核查,只是做得详实还是比较粗糙的区别,能否达到监管层的要求“谁心里也没底”。
重点走访上下游客户
上述项目经理透露,春节前后一个多月,项目组成员密集走访了40多家企业,都是公司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现在不在会里的项目全部扔一边不管,对于手里现在有的需要核查的项目,我们经常是上午走访,走访完马上往机场赶,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又是下一家,再赶往机场。3个人走访了近一个月,一天一个城市。”他唏嘘不已。
上述合资投行高管透露,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这次核查保荐机构需要走访拟上市企业上下游的客户,对主板、中小板而言,需要分别走访10家以上供应商和10家以上客户;而对创业板企业,则要分别走访20家以上的客户和20家以上的供应商;而且核查中走访客户的交易金额要占到该拟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50%以上。走访过程中,投行需要验证拟上市公司跟供应商、客户的合作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业务开展都是合情合理的,不是因为关联关系导致的。
该合资投行高管称,走访客户合计要占营业收入50%以上,这个规定对某些企业来说其实很难实现,尤其是一些客户比较分散和涉及大量个人的企业,他认为监管部门的一些决策规定应当要考虑到保荐机构和会计师工作的可行性。
密集“撤单潮”渐近?
“我们部门5个IPO项目已经撤掉了2个,还有一个"半死不活",因为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业绩下滑。”上述项目经理称,其所在券商的项目以中小企业为主,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较大,有些项目“做账”的动力非常大,或多或少有违规现象。他认为,由于IPO对业绩增长有要求,创业板会有大量企业主动“撤退”。
“我们有个农业项目被所在省的证监局重点调查后主动撤了材料。这类农业企业很多现金收付,其财务人员在技能和工作经验上相对有所欠缺,问题会比较多。”该项目经理称。
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金交易成因、终极状况、会计核算、改进情况等都要在核查报告中有所体现。现金收付大的项目,首先考虑其固有风险,其次考虑自身的胜任风险,再评估发行人是否建立了适合上市的内控体系。
有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已有20个拟IPO项目终止审查,随着核查大限的日益临近,相关企业密集“撤单”情况激增或是大概率事件。“估计排队的800多家撤掉300家很正常。”他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