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6月,中国最大的私企之一复星集团的净资产已超过516亿元,管理资产高达1580亿元。作为复星集团创始人、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
近日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2012年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比赛印钱,未来10年内,以美国、欧盟等为首的经济体与全球投资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体缓慢恢复
对于当前已呈现复苏迹象的美国经济,梁信军认为,应当特别关注两点:“第一是美国的消费正在逐渐恢复,尤其是去年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国内消费非常有好处;另一个发展的新动力便是能源。”
他指出,在中国能源的消耗占比中,电力所占的比例高达60%~70%。反观美国,2012年下半年全国电力消耗已下降40%,其发电成本为每度电两美分,已经逼近中国最优秀水电的价格,更是大大低于中国的核电和火电成本。
2011年,美国油页岩气产量高达1700亿立方米,导致国内天然气的价格下跌至中国、欧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梁信军说:“整个北美天然气价格,如果以产生同样能量的石油来计算的话,只相当于24美元一桶。而同样的天然气价格在欧洲是85美元一桶。”
目前,美国消耗的天然气只有中国与东盟的三分之二左右,为未来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工业回归本土增添了动力和理由,预计以天然气为主的化工行业会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梁信军还指出,美国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综合成本也正在下降,今后可以直接与火电竞争而不需要考虑环境成本。
对于欧盟经济的恢复动力,梁信军则认为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一年前差不多,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虽然欧洲稳定机制增加了将近一万多亿美元的投入,但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欧洲可能也需要一个欧版QE3支撑,而且欧洲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改变就是国民福利需求与国家的稳定、老百姓维护福利的意愿与政治家迫切希望改革的冲突。此外,南欧和中北欧整体经济也不平衡,导致欧洲的恢复动力不明朗。”梁信军说。
中国经济利好多
梁信军指出,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口劳动力红利与城镇化、工业化。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劳动力的净增长将低于人口的净增长;2019年,中国劳动力会出现净减少。
但梁信军认为,中国不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而且消费红利也会不断增加。“我国拥有37.6万亿元的个人存款,我觉得支撑消费每年增长15%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二,占整个GDP总量54%的地区,其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换言之,这些地区未来十年内,消费业与服务业将出现高速增长。”
此外,中国人口的金融红利也在快速上升。我国不仅拥有增长最快的高技术人群、公募市场,也有增长最快的私募市场。
梁信军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1%,发展空间还很大。在城市化跟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块,还有几年发展的好时光。”梁信军说。
但他也指出,城镇化真正面临的挑战在2017年或2019年后,预计将有持续的中速甚至是中低速发展。
此外,梁信军表示,如果业内对全球能源价格走向判断正确,这对中国经济也将是重大的利好。
投资风险增大
因此,梁信军眼中的2012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将2012年描绘成转折之年并不过分。我们所熟悉的许多行业的增长规律,在这一年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他看来,投资人依据以往投资经验判断发展趋势的能力将遭遇巨大挑战。
“未来10年全球市场将出现极大的改变。首先,推动全球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发展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次,我认为在下个10年当中的某一年,将出现非常严峻、席卷全球的通货膨胀。”梁信军说。
他指出,目前日本、加拿大都在加紧印钞,美国2012年的目标为每月印钞400亿美元。“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席卷全球各个币种的通货膨胀。”
同时,能源在全球范围内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到了重要时刻。梁信军指出,虽然互联网的重要性早已不用赘述,但过去几年其并未给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压力。
不过,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对许多线下的产业已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将面临着比过去更加不确定的10年。”梁信军说。
他甚至认为,投资人过去积累的优势和经验可能会阻碍未来的发展。“我们已累积的许多东西,可能会使自己在未来10年不敢去探索与决策。”
对投资者而言,他认为今后最大的挑战就是钱的来源以及如何退出的问题。
“以现在中国拟上市的七千多家公司来计算,未来3年内,最多只有两千家能上市。如果这些拟上市公司不幸都被GP(普通合伙人)投资,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作好准备因为,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上不了市的。”梁信军说。
他认为,如果只盯着中国市场退出的话,肯定是不够的。“过去几年间,复星在全球七个市场共上市42家公司,我认为要在不同的市场去尝试。”
针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变化,梁信军认为,有可能发展出一种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方式。“一些企业在国外本土市场增长乏力,但在中国却增长非常快,我们帮助其将中国市场做好,照样可以实现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