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机缘巧合地认识一批风险投资家,其中不乏青年才俊,也有资深的前辈,很有幸听他们讲了不少从业的心得。正好最近有几个对此职业心生向往或刚入行的年轻朋友问及我对这行的看法,就趁机想了下这个话题。在这里尝试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鉴于我之前在VC做过,这个视角也不完全中立),说说我所看到的青年VC们面临的烦恼(光鲜亮丽的那部分改天讲)。
“无所适从”是青年VC们在入行之初常有的烦恼。这个行业里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没有工作手册,没有培训,没有谆谆教诲,甚至没有清晰的目标;有的可能是大量随机的任务和事件。有位好友,出身学术,历经几家大型企业,然后去了一家专注行业的VC。尽管还是做他专业内的事情,但是工作一下子失去了秩序。老板时不时地发几封邮件,让他看看A领域或者B企业,再不就是去C会议见见人。看不到系统的工作流程。老兄跟我抱怨说真不知道这行要怎么做,自己凭什么才能成功。另一位小兄弟,毕业不久去一家VC上班,去办公室报道,好几天都见不着同事,老板也没给什么任务。后来去问秘书,人家也很诧异,说大家都去找项目了,平时没人来上班。这两个朋友的经历,我也多多少少亲历过。VC这个职业,与其说是工作,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想做好这行,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体系,必须能够自发地建立自己的工作流程。入行之初一切看似随机的工作,会慢慢成为周而复始的常规。要做下去,就得自发地把这些常规条例化,并在其中找到自己能够添加价值的环节。说到底,VC是一门行为艺术。
“赚不到钱”是青年VC们扛过了入行混乱期后(大概4-6年)很容易产生的烦恼。我认识的多数青年VC,如果不做这行的话,在其它行当里通常也会顺风顺水。而相比投行、PE和咨询等行业,VC的收入相对较少,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显著。我知道中国有个名声显赫的基金,对同样级别的员工,发给PE的薪资比VC的高。收入上的压力,很容易就会转变成心理压力,这对于那些年过30的从业者尤其可怕。有位朋友专注早期投资,四五年下来成绩斐然,然而自己拿到报酬实在少得可怜,久而久之心里积压的郁闷终于爆发。用他的话说,我不能靠理想主义活一辈子。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效力多年的基金,也离开了那些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以及望来终不来的carry。另一位好友有着白金级的履历表,出身名校(PhD/MD/MBA),参加过创业,也在世界顶尖的投行历练过,凭着一腔的热情做了VC。三四年后发现“真没赚到钱”。即使这样,她还是几次婉拒了几家大投行的橄榄枝。最近,她开始创业。我总觉得挣钱一定不是进VC这行的原因,但是不以挣钱为目标的VC,真不如去做慈善好了。VC是一个慢富(getrichslow)的行当,尤其是早期投资,主要的收入是从carry来的。而一个投资到退出的周期要5-9年,中间的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更不用说,这行受运气的影响很大,说不好5年就颗粒无收。在团队建设上,欧美的VC们做得好,它们通常给新人发一个比较高的薪水,帮助他们安心做好投资(西方VC的人员流动比中国VC要小得多)。一个稳定的团队也正是这些基金的合伙人能够投出好项目并获得LP持续信任的基础。尽管如此,想要来做这行的朋友一定要掂量一下,一旦入了这行,就不得不放弃一些短期的利益,这也是投资的真谛。
“不归路”是青年风投要面对的终极烦恼。在我们平时接触的多数行当里,技能往往是通用的,就是说一旦你不想做A行了,你在这行里掌握的技能一定程度还能用在B行里。比如说,你从销售转到市场,从投行转到财务,从咨询转到企业战略……VC是个偏门。那套找项目、谈条件、孵化、退出的本事,很难找到其它的用武之地。又加上VC是相当“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做了这行,就很难再回到一个靠条条框框界定的企业环境里。于是,VC这行可能不会给你留什么后路。一小部分VC离开这行后自己创业,但这条路要走也得趁年轻。几位资深的前辈用不同的方式给我讲过,如果他们不做这行了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VC风险大,入行须谨慎。
有位前辈曾语重心长地讲VC应该是人生最后的一个职业。这话跟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