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才流失
对中金来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伴随着投行业务的下滑,中金的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作为合资投行,中金内部向来不乏权利斗争。
《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前中国业务负责人麦健陆(James McGregor)在他的《十亿消费者》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当时的斗争主要是在中外股东和员工之间,但在摩根士丹利2010年退出中金之后,中金内部原本稳定的权利结构在业务下滑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动摇,尤其是投行部和研究部,哈继铭、贝多广、丁玮,这些中金公司的知名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相继离开。
“丁玮如果还在中金的话,中金的投行业务下滑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上述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对本刊表示,丁玮是中金投行部的负责人,离开之前在中金工作了8年,是投行部“三驾马车”之一。丁玮离开时给同事的信件中只说“想休息一下”,而该董事总经理说,实际原因是与中金更高级别的负责人在处事方式和对公司业务的看法方面产生了分歧。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目前任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中国区总裁的丁玮对此置评。
去年底,中金为其他券商贡献了大批投行精英,比如在新成立的合资券商第一创业摩根大通12名保荐代表人名单中,有中金公司背景的保代就有3位,陈晔、王伟刚和段晓东。三人皆来自中金投行部,而中金公司元老级人物贝多广现在是这家合资券商的CEO。
2011年丁玮离开之后,中金投行部由仍在中金的蒋国荣和黄朝晖担任联席主管。目前中金多个部门都是由联席主管负责。据熟悉中金的人士透露,这种被高盛发扬光大的联席主管制度在中金运行得并不顺畅,名义上两个人分别负责一部分业务,实际上存在很多交叉,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造成了效率损失。
另外,中金公司调整了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成员,原来的4人中,韩巍强和李弘退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毓莹和财务总监姚磊进入。这一调整让中金有些人感到不解,尤其是杨毓莹的快速上位。有人将之解读为中金在选拔用人方面的随意性。但一位中金员工表示并不知情,“‘管理委员会’变动需经证监会审批,我没有看到有变动,至少目前韩总和李总仍是委员会成员。”
在公司层面,中金公司近两年虽然人员流失较为严重,但同时又有一大批新人加入。2008年,中金公司的员工总数突破了1000人,2010年底,仅过了两年就达到1800人。新人与“老人”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另外,大批新人的加入并没有提升中金的业绩,而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2011年中金的业务及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85.4%,而同类券商一般在40%~50%左右。
在金融危机期间,外资投行在中国大幅裁员,但中金没有裁员,而是摊薄薪酬,共度时艰。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中金投行部裁员约30人。但被裁的人今年又有不少陆续返回,因此去年的裁员被一些中金的员工称为“假裁员”。
业内人士预期,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下,今年中金仍很有可能减薪或裁员。
有中金员工认为,公司现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很严重,内部管理混乱,和以前的中金大不一样。并且中金的个人风格太严重,决策者事无巨细均过问,可能是影响中金发展的最大羁绊。
中金的高管人才仍在流失中。投行部资深的董事总经理黄国滨离开了,据说离开的原因是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一位董事总经理程强也“曲线”离开了:先是去年从投行部去了中金为股东的浙商信托,今年3月又从浙商信托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