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商业服务 >> 浏览文章

娃哈哈遇增长困境试水多元化 宗庆后反对上市圈钱(3)

2013-3-5 7:53:00英杰杂志 【字体:

除了收购“有技术的公司”,与国外企业通过贸易合作——即娃哈哈提供中国的销售市场,对方按单生产,也就是“洋代工”——也是宗庆后喜欢的一种方式。

3年前开拓奶粉市场,娃哈哈采用的就是“洋代工”的方式。代工方是拥有130多年历史的荷兰皇家乳品公司。

当时,欧洲牛奶过剩,一度出现奶农为抗议奶价过低而倒奶的现象,同时,在中国,高品质的牛奶却是紧缺的。因此,将西方过剩商品引进中国市场的“洋代工”,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在奶粉领域的试水让宗庆后尝到了甜头:“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走出去’的模式,既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种“洋代工”的方式,没有风险,“我们只需要定好验收标准就行了。”

铺设未来跳板

如果将娃哈哈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拓展定义为谨慎,宗庆后在非相关产业的大胆尝试,却有些让人看不懂。

一直宣称“坚守主业”的娃哈哈,却在2012年开始布局零售业务,同时将机电行业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果说机电尚有多年生产线制造经验,那么零售就成了受争议最多的项目。

而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可口可乐的一宗失败案例。1981年,可口可乐花费近7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结果不到十年,电影公司就被转卖给了索尼。据说,多元化试水失败的可口可乐,在公司内部订下这样一条规矩:除了主业软饮料以外,别的不能做、不许做。

2012年11月29日,在娃哈哈25周年庆当天,娃哈哈欧洲精品商场在杭州开业。开业不久,众多质疑扑面而来。

从行业大背景来看,如今零售业在电商的冲击下增长乏力,不时有老牌零售商关店或被收购的消息传出。娃哈哈选择此时进入,是好时机吗?

从个案来看,娃哈哈是否具备零售基因?事实上,从娃欧商场的装修设计、到品牌选择,从店面布局、到销售模式,甚至“娃欧”这个名字,都成了各界人士的吐槽点。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投顾问研究员简爱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娃哈哈进驻零售行业具有资金优势,但是当前零售业发展堪忧,其面临的成本上涨、电商的冲击等压力难以缓解,此外娃欧商场并不以主流高端品牌为主,其产品能否为消费者接受有待观察。

面对种种质疑,宗庆后并不以为意:“娃欧商场从采购、选址到装修、开业,只用了4个月时间,肯定会有不完美之处。”

对于零售这一渠道终端,宗庆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开放商业零售,我认为是吃亏了,国外的大零售商带过来一些坏习气,比如高昂的进场费,这直接降低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又间接让制造企业减少了研发经费。搞得我们制造业现在又落后了。”

事实上,对宗庆后来说,欧洲精品商场或许只是一块跳板,他最终要做的是shopping mall——吃喝玩乐一体,其中有超市,自己经营,可以销售娃哈哈的产品,从而控制终端。不过,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段,就先做了一家商场,“先积累点儿人才和经验”,为以后做准备。

至于这块“跳板”,宗庆后相信它也可以顺带为自己赚点钱。

娃欧商场主要销售欧洲二三线奢侈品品牌。采取买手制模式,直接从欧洲厂商采购商品,用宗庆后的话说,由“五道贩子”变成“二道贩子”,使其比传统通过中间商销售的产品价格更低。

然而,提到买手制,就让人担心娃欧商场是否会步连卡佛后尘。香港连卡佛是典型的精品买手多品牌集合店,而且,与娃欧商场一样,连卡佛主打的也是欧洲二三线品牌。在香港,连卡佛经营得很成功,但在内地,连卡佛早期开设的3家门店最终均告关闭。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连卡佛在内地关闭的3家门店所采取的均是特许经营、而非全资直营的方式。其关闭的根本原因在于特许经营模式导致业绩不佳,而不是买手制本身的问题。

而据宗庆后介绍,娃欧商场采取的正是全资直营的模式。第一笔17亿元的资金来源,除了宗庆后本人,还有娃哈哈集团在浙江、湖南两个省的经销商,后者占比超过30%。

“先做个试点,我后面需要钱的时候,再把其他几大省的经销商招进来几个。”娃哈哈在中国有8000个分销商和超过2万个批发商。20多年的耕耘,让宗庆后在经销商中拥有一批“从创业就开始合作”的忠实拥趸。

显然,对于“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账上还有160亿现金”、又有众多经销商支持的宗庆后来说,不差钱。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快速把规模做大,规模大了以后,在采购端,可以汇总订货,价格谈判的余地大;在销售端,全面包销,大大降低销售费用。这样一来,我们给消费者的价格就可以更低,也就更有竞争力了。”

“把规模做大”,是宗庆后多年经营的法宝之一。想想看,凭借一瓶几块钱的饮料,做到首富的位置,打败那些地产商和IT精英们,宗庆后比谁都更明白“市场规模”的重要性。

对于奢侈品的市场容量,宗庆后的判断是:今年一线品牌的销售不一定好,因为一线品牌以前大多是作为公务消费的,现在反腐力度加大,这块市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二三线品牌应该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它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白领,这个群体的人数和消费能力都呈上升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大多表示认同:“虽然这几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表现在消费者不会再像以前去购买那种死贵的产品,会去选购一些质量不错、价格又比较适中的产品。”

一向喜欢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宗庆后,显然比其他人更明白这一点。他反复强调,开商场不局限在大城市,“不管是几线城市,哪怕是县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

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欧洲二三线品牌在中国大多没有知名度,究竟有多少人会去买呢?对此,宗庆后也并不担心:“现在中国的消费者也不傻,他会看你的款式,看你的价格,看你的做工值不值,而且,我也会做整体商场的广告。”

利益分配原则

提及娃哈哈就不免让人们想到几年前与达能旷日持久的官司,但是如果对娃哈哈稍有了解就会知道,那时候的胜利铁定是属于宗庆后的。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无论达能怎么“策反”娃哈哈内部人,竟无一人背叛宗庆后,时过境迁,宗对此依然欣慰。

在娃哈哈的3万名正式员工中,大约1.7万人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左右。他们在每年5月能拿到分红,“一块钱股大约能分到七八毛钱”。

这种全员持股的股权结构,是宗庆后自己设计的:“从土地承包就能看出来,承包以前,很多人种地,粮食还是不够吃,承包之后,种地的人少了,但农产品(5.94,-0.01,-0.17%)却更丰富了。你把财富给了老百姓,老百姓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这跟全员持股是一个道理”。

在宗庆后看来,管理一家企业,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最重要。持股分红,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每年根据业绩评级,好的破格提拔,不好的降低股权,是一种竞争机制,“否则,就算收入高,时间一长他也容易麻木”。

娃哈哈至今未上市。当年“达娃之争”中,达能方面提出的和解方案中,就有将合资公司与非合资公司打包上市的提议,被宗庆后一口回绝。

宗庆后对上市这件事始终有些排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就是圈钱。我又不缺钱,上什么市?上市之后每年还要花很多精力去做报告,很烦。”

这些年来,宗庆后对“娃哈哈不差钱”的言论一直没有变过。据说,目前娃哈哈在银行的账上躺着160亿现金。

但也有人说,企业发展没有不缺钱的,而且往往钱越多的企业越缺钱;缺不缺钱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有多大的梦想。

对此,宗庆后的回答是:娃哈哈既不缺钱也不缺梦想。

“我们的效益很好,所以不断投资还是有钱。而且投资也是要适度的,你要看市场差多少、再投多少,这样比较稳健。要是过度投了,反而会造成恶性竞争,另外,你投得太多,一下子弄不好,也是浪费。”

然而,如果宗庆后愿意把年收入465亿美元(2012年)的可口可乐作为标杆,娃哈哈的路或许还很长。

“孤独帝王”去光环

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跨度的宗庆后,性格中留下了各个时代或深或浅的烙印。

早年生活艰辛,及至终于抓住机会开始创业,又面临种种危机:

在产权上与政府斗智,稍不小心就会落得“一生辛苦,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命运,褚时健和李经纬即是先例;

在股权上与外资斗勇,前有天府可乐、乐百氏,后有双汇,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在市场上与经销商、竞争对手甚至消费者小心周旋,脑黄金、太阳神、三株口服液,是娃哈哈不愿重蹈的覆辙。

宗庆后这一生,都在鸿门宴。无时不在的危机感,让他既谨小慎微,又比其他任何人更加顽强地捍卫已经拥有的东西。

在娃哈哈,宗庆后一人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和首席营销官的角色,全国160余家子公司的负责人,全部直接向他汇报。

有人形容他是“孤独的帝王”,宗庆后自己则说:“(掌权的)人一多就有派系斗争。”如今,“帝王”已67岁,传承问题逐渐凸显。

宗庆后个人的强势作风和在商业上的天分,让娃哈哈的传承问题备受关注。

“第一代领导人的光环太强,容易被推上神坛。对娃哈哈来讲,传承的第一步,宗庆后要给自己去光环,走下神坛。否则,后面不管谁接班,都会被拿来做对照,在驾驭企业时会遇到很大障碍。”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副主任、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真功夫,就是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然而,要“去光环”,谈何容易?

宗庆后是一位天生的商人,信奉实用主义,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娃哈哈,从新品营销方案、产品包装、定价到生产线的安装设计,宗庆后全都是“专家”。

他对市场的高度敏感、一次又一次正确的决定、在经销商中极高的威望,一方面保证了娃哈哈这些年来的成功,另一方面,在面临企业传承问题时,又成为一种阻碍。

事实上,不仅是宗庆后,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很多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出身社会底层,在体力工作中沉默数年,直到改革开放,他们及时抓住了机会;创业成功全靠腿脚勤快、吃苦耐劳,再加上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从何而来的商业直觉。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早期,机会无数,这批“胆子大、情商高”的开拓者,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很多奇迹。

然而,如今市场环境正在逐渐改变,而老一代企业家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权威,却让企业内部的变化来得缓慢而艰难。

“现在不一样了,不论是市场还是企业,都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不像早期在粗放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强势的、经验式的管理就够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祝慧烨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好在,宗庆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也感觉到底下人对我依赖性比较强,所以现在很多事情我会让他们先做,做完以后不行再改。”

娃欧商场在运行几个月后,宗庆后认为下面的人已经能自己管理了:“我最担心的是市场销售,所以我要发展零售业,接班人只要做好零售,对销售就不会有影响。”

对于接班人的要求,宗庆后列出以下几条:勤奋、聪明、对企业足够忠诚。

宗庆后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勤奋的企业家”,宗馥莉则被称为“最勤奋的公主”,据说,在她管理的公司里,她也是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完全遗传了父亲的“工作狂”作风。

再加上从小就接受的良好教育、“宗庆后的独身女”的身份,看起来,宗馥莉应该是最符合标准的人选。

即便如此,宗庆后在言谈中依然流露出对女儿可能“镇不住那些叔叔阿姨”的担心。

外界也有类似观点,曾水良就表示:“娃哈哈有很多元老,他们现在被宗庆后压住了,看不出来,但宗一旦离开就不好说了。现在因为有他的光环罩着,谁也看不出他女儿能不能镇住元老、能不能掌控公司。”

事实上,与父亲最大的区别是,接受过更多正规教育的宗馥莉,相信现代管理制度,对资本也并不那么排斥。

然而,在祝慧烨看来,这可能恰恰是造成中国民营家族企业传承出现断裂的原因所在:“上一代做实业,财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下一代大多是学金融、搞资本的。两代人的想法会有很大不同。”

祝慧烨的担心是:“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表面上看起来是升级了,但其实是虚拟化了,需要警惕。中国现在不缺做投资的人,而缺真正做产业的人。”

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兼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就认为“中国并不缺做实业的人”:“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产能过剩?中国恰恰缺少在金融方面有高智慧的人才。我们在虚拟经济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应该学好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套本领,两条腿走路。”

关于民营企业传承之难,王忠明的态度也比较乐观:“既不要过高地估计创始人强势的力量,也不要过低估计新生代的优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