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20多年的当代证券史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追问及声讨,与股市表现的阴晴基本呈反比关系。亦即是说,股市呈牛市趋势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关注度趋
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今年全球主要股市集体反弹、A股市场所谓“利好”消息不断之下,A股仍然持续下行探底,其必然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心生愤懑之情—在抱怨证监会监管不彰、大股东贪婪无厌之余,必然会涉及独立董事制度。
稍加盘点,即可发现,今年以来,有关独立董事的争议,可谓甚嚣尘上,先是经济学家邹恒甫痛批“高校学者任独董”为“走狗代言人”,后是“财经媒体人任独董”引发广泛争议;此外,5月20日*ST天目发布聘请包括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内的4名独立董事的公告,但其后亦为平息坊间争议,叶檀自降80%薪酬后留任。
客观而论,财经媒体人任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因可能产生的选择性新闻报道以及差别化的报道尺度,自然免不了有违新闻伦理的瓜葛,但是,与当下以退位官员、高校学者、证券分析师为主体的独立董事群体相比,引入财经媒体人参与其中,整体而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没有定论。实际上,与一些退休官员可能运用权力资源进行利益输送、证券分析师可能以独董之位谋投行之利,财经媒体人所谓的违背新闻伦理,其所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可能要小。
实际上,自我国2001年8月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来,社会指责独立董事为“人情独董”、“花瓶独董”却从未断绝,其后,虽然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但这种窘状并未有任何好转,诸多违反独立董事任职规定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如中国人民大学某教授即违背“最多兼任5家上市公司独董”的规定,其一度兼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达6家,以致被网民嘲笑为“史上最牛独董”。而对于欲彰显独立意志的独立董事,亦是难有独立的环境,其被解聘(或无奈请辞)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如2004年伊利独董要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该公司投资国债交易事宜,却随即遭罢免,再如中国燃气独立董事因未能配合前董事局副主席高管人选的任命,曾因此被其威胁恐吓。
为何在欧美发达资本市场功能彰显的独立董事制度,一经引入我国即长期水土不服?这从表面上看,自然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在一股独大之下,大股东基本决定了独立董事的提名、聘请、薪酬以及连任等事宜,这种错位的格局之下,真正秉持独立董事职责、敢于逆大股东意愿、从而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自然是微乎其微。而与我国一股独大为主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比,欧美发达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则相对股权分散,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其独立董事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力量。此外,欧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必须接近所有董事人数2/3的要求,亦比我国不少于1/3的要求严格许多,从而在人数上确保了独立董事的话语权。
但是,如果从更广泛的企业负责人选拔制度进行考量,则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难以独立的现象,并非孤立存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功能不彰的窘境,不仅经由一股独立的股权结构所形成,也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层面的问题不无关系。
对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而言,独立董事群体的具体选择其实并不重要,其根本在于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