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发布多篇报道聚焦退休高官担任上市公司独董现象。这些报道发酵于7月底贵州、山东前省长同时加盟中国重汽担任独立董事一事,而经新华社记者梳理,目前A股市值前十大公司,在其48位独立董事中有7名为退休高官,占比约15%。如果包括有普通政府官员背景的,这一比例会更高。
其实,官员独董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1年就有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市值排前50的上市公司中,有34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聘请的担任不同职务的前任官员达到了1599人,其中近500人担任独立董事。这次之所以被媒体再次关注,估计跟三位部级高官同时宣布担任一家企业独董过于引人注目有关。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重点报道,或许又显示出政府加强对资本市场治理的决心。
为什么外界会对退休高官加盟上市公司充满质疑?答案显而易见,人们担心退休高官的介入会使企业政商关系复杂化,会滋生腐败,会产生不公。官员虽然退休了,但他们的影响力并未随之完全消退,高官从政数十年,积累下丰厚的政治资源和人脉,他们出任企业独董会否借助“余威”为服务企业谋求不正当权益?而作为高级公务员,他们本身已经享受国家提供的、丰裕的退休待遇,再去企业拿一份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年薪,是否合适?他们的加入是否会帮助企业取得不合理的市场竞争优势?事实上,政府官员离职或退休后去公司或利益集团任职,在全球政治世界都是个普遍现象,欧美国家将之称为“旋转门”,美英日等都有相关法律予以监管,而在中国,根据《公务员法》、中纪委文件也对之进行了限制,要求须有三年或两年“冷却期”,中管干部还另有一套批准程序。但由于这种限制只是针对离职官员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留有很大活动空间。
公众对“退休官员独董”的高度关注凸显出时代的变迁。曾几何时,“辞职下海”、“停薪留职”、“轮岗创业”、“发挥余热”这些词汇也曾在中国流行一时,放在现在只能说性质比退休官员当独董更为严重,但却很少有人表示反对。
此一时彼一时也。即便在改革开放的中早期,离职官员参与经商其实也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但在当时,中国经济正在狂飙突进之中,迅速做大的蛋糕足以把“与民争利”的负面效果消化掉,离职官员经商在整体上还是对社会有促进作用的。但在今天,利益蛋糕的增量已经没那么大,离职官员再去干预或者参与市场竞争,体现的则全是负能量。
尽管公众对官员独董有所不满,但可以设想,即便在今天,如果有高官真的辞职去经商,社会中抱以鼓励态度的眼光一定会多于批评。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却几乎不存在,只有成功商人去争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样的“红顶子”,极少人会舍高官而去当商人。官员依旧是这个社会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中国依旧是个官本位社会。人们不介意干部弃官经商,只是不满有人当了一辈子官,退休后还要在商场上取利。
(责任编辑:DF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