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尚未完全放开的状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曾受到行政管控,银行自行调整的空间有限,这使得国内存款利率一直较低。而银行则从较大的存贷息差中受益,储户尤其是中小储户利益受损。
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只有11%的银行贷款是以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发放的。这就是说,只有非常少的借款人将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措施中受益,而这些借款人几乎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表明,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实际上短期影响较为有限。
推进利率自由化进程,更为重要的举措是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它往往和影子银行搅合到一起,通过规避现有利率管制,给存款人带来一些实惠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困难和新的风险。
目前,存款利率被限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110%之内,这是金融系统真正的制约因素,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符合储户的利益。
如果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真能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将有利于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家庭储蓄大部分都局限在银行存款。民众将约50%的收入储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但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使得民众对银行或议价能力较高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补贴,这意味着储户合理利益的损失。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还会继续渐进向前推进。
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是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责任编辑:DF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