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要改革”是要红利要未来

2013-8-13 7:18:33东方财富 【字体: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忆及上海筹建自由贸易区的经历。面对李克强总理当时的再三追问,杨雄市长回答说,“没要政策,我们要改革”。

  上海市长不要政策要改革,表达的是一个坚决而清晰的态度。所谓要政策,就是地方希望中央给予某些方面的政策倾斜,或是得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等等;所谓要改革,就是针对现行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之处进行改良,目标是向改革要红利。具体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开放试点,即是要让其成为新一轮改革的试验地,亮点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

  要政策的做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其时,对于一些试点地区,就通过给予一些特殊优惠政策进行支持。这种做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确实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是,给政策的方式也不是没有副作用。将特殊政策给予某地,本质上是在牺牲其他地方公平竞争的机会;给予某地税收方面的优惠,实质则是这部分负担由他人来承担了。更糟糕的是,一些地方几乎养成了坏习惯,习惯于向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要政策,一旦没有政策,就几乎寸步难行。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地方的主政者,如果只是按常规想事、办事,缺少创业和改革精神,只会请客拉项目,要钱要政策,是不会有大出息的。指望一个“好”政策就能解决问题,无异于指望天上每天都在“掉馅饼”。动辄伸手要政策,不用吃苦,不必担风险,而是躺在优惠政策上食利,长此以往,一个地方岂还会有奋斗精神和改革精神?

  杨雄市长“没要政策,我们要改革”的表态,正是清醒地看到了问题所在。简单地伸手要政策,不仅没有格局,也没有未来。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改革试验田,本性就是属改革的。如在投资领域,通过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审批制度的改革;在金融领域,则通过触及利率、汇率合资本项目等深层次的金融改革,为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积累经验。这样的改革,一定会不断释放出红利,不仅助益于上海,也助益于全国。

  仅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来看,其目标直指比较难啃的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哪些方面不可为,本质是在推动政府职能的回归。许多政府部门执着于审批久矣,但更适宜的做法是政府收回审批之手,而更多靠市场配置资源。当然,这样的改革,也一定会触及诸多的既得利益。

  也就是说,当上海主政者选择“要改革”而不是“要政策”的时候,也选择了要直面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压力与挑战。靠政策当然比靠改革要轻松——想平稳做官,想做“老好人”的,恐怕更愿意选择前者。但是,当今天的现实国情要求必须从改革中要红利时,回避改革,就是在抛弃责任与使命。上海自贸区改革,既是对上海的考验,也是对中国深度改革开放的考验——在这个意义上,地方主政者除了坚决选择推动改革之外,其实并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去走。

  显然,“要改革”不是一个上海自贸区的事情,不是单单属于上海一个城市的话题。上海建立自贸区本身是促进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意在借此为未来更深入的改革积累经验、埋下伏笔。“要改革”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有着更为普遍的意义。释放改革红利既是必须为之,也是正当其时。

(责任编辑:DF111)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