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压力日益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制定政策时,非常关注人口问题。以北京为例,“以业控人”正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主要选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一项关于“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的专题调研报告中曾建议,政府应出台措施,“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企业和小百货店、小食品店等实行强制退出机制”。在北京市人大于2013年12月底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代表更是明确表示,北京应提高低端产业的门槛,围绕服务、职能定位制定产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人口。
大量文化程度不高的“农二代”,年纪轻轻便来到北京闯荡。他们有一个共性:虽然念书不多,但是吃苦耐劳,对新知识、新信息有着很强的接收能力。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大多数“农二代”不仅想在城市赚钱,而且希望通过熟练掌握一门手艺逐步在大都市书写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严控人口的大势下,他们的道路充满未知。
学历不高技术来补
“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各地来的人都有,而且包容性很强。虽然我学历不高,但来到这里掌握了一门手艺,养活自己还是没问题的。”20岁的张磊来自河南开封的一个小村庄。现在是审美连锁美发机构一家分店的发型师。张磊16岁来北京学习美发技艺,18岁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发型师。经过四年的沉淀,张磊技艺娴熟,为人老练。这个年岁,本该像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校园生活。而由于家中的经济条件没法供他和弟弟同时念书,于是,念完初中,张磊辍学只身来到北京,想通过学习一门手艺,在这里谋求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腼腆、话不多、做事认真,这是张磊给顾客留下的印象。“刚来北京在理发店做学徒的时候,有女孩跟我说话我都不好意思,现在我已经大方多了。”说这话的时候,张磊又露出了一贯的腼腆笑容。他坦言,初来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被一种自卑的感觉笼罩着。“在老家镇上念初中的时候,有的同学家里条件好,很早就开始用手机、MP3,我当时就挺羡慕的,也会觉得自卑。来到北京,又觉得自己没念多少书,总觉得比城里人矮半截。”
为了缩小自己和城里人的差距,张磊努力跟着美发师傅学习技术。吃盒饭、住地下室,每天待在美发店10来个小时学手艺,这便是他初来北京的生活写照。现如今,每个月有5000多块收入的他,已经计划着和女友一起在五环外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美发店。可开店并没那么容易,“以我现在的收入,也许积累5年都未必能在不错的地段,租十来平方米的门面开店。”张磊一脸无奈,“有时候我已经麻木了,日子一天天地过,我已经没了当初来北京的拼劲了。”
和张磊一样,10年前,18岁的庞兵,初中毕业没有选择继续念书,而是在老家陕西西安杨凌的一家技校学了半年面点,随后就被分配到北京继续学习烹饪。
“当初家里对自己寄予厚望,但无奈我英语不好,中考时拖低了分数,那之后就不想继续念书了。考虑到自己对做菜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去技校学做面点。”庞兵对记者说道。
刚来北京,庞兵就为自己设定了目标:一定要当上厨师长。于是,从配菜小弟,到配菜大哥,再到炒菜厨师,庞兵的厨艺不断进步。当上厨师长那年,庞兵只有22岁。“做学徒的时候特别苦,每天上14个小时班,一个月只能挣350块。我知道自己学东西比别人慢,所以别人9点上班,我7点就来到店里练习刀工,我相信勤能补拙。”如今回想起来,庞兵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庞兵并没有因为学历不高而小看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文化水平在生活中够用就可以了,但一定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比如,我特别喜欢电子产品,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相关信息。我明白,想融入这个社会就必须一直学习,不然的话就会被社会淘汰。”
孩子就是自己奋斗的动力
庞兵月收入8000多元,比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要高。餐馆包吃包住,除了偶尔买些电子产品外,庞兵很少花钱。可他告诉记者,自己“压力很大”。原来,庞兵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在老家由老人照顾,每个月发了工资,庞兵第一时间把钱寄回家。“我爱人原本也和我在同一家店打工,但她不喜欢北京,所以前些日子她回老家带孩子去了。”庞兵说道。
“我挺亏欠我爱人的。结婚四年,我和她聚少离多。虽然每个月都和她们母女视频,但还是很想多见见她们。有时候想想挺心酸的,女儿小的时候不会叫爸爸,现在她能开口说话了,我又不在她身边。我现在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就是想多攒点钱,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成家立业了的庞兵,心中多了一份责任和牵挂。“我爱人一直劝我回家开餐馆,我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留在北京,毕竟这里生活成本太高,又远离家人。2014年的计划,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和庞兵一样,如今,王丽丽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儿子身上。考虑了半年,她终于决定年后将3岁的儿子接来北京上幼儿园,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28岁的王丽丽两年前来到北京,在立水桥明珠商场里的一家女装店当导购。来北京之前,她曾在老家河南平顶山叶县一家幼儿园当幼师,可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幼师资格证,因此没法转正,于是她放弃了这份工作。24岁那年,王丽丽和丈夫南下广州,在一家制衣厂打工。工资虽然不多,但工作相对轻松。在广州的那一年,王丽丽怀孕了。“当时缺钱,所以怀孕5个多月我还坚持在厂里上班。”后来王丽丽回家待产,丈夫又从广州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工作。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王丽丽也来到北京和丈夫一起打拼。由于丈夫住在工地,自己只好和人合租,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只有床和衣柜,从早到晚忙工作,加上丈夫经常去外地干活,两人每个月只能见1、2次面。家里的孩子更是一年才能见一回,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王丽丽有些不满又表示无奈。
“年后一定要把儿子接来北京!”王丽丽告诉记者,就算带孩子会少赚点钱,也想一家团聚。但同时问题又来了:仅仅8平方米的小房间月租金就1000元,年后一家人不得不搬到一间大点的房间,生活成本又增加了。“看来只能继续和别人合租了,而且还得租在五环外。”王丽丽感叹道。
好在丈夫自从去年5月被公司派往日本进修后,收入渐渐增加,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才能变为现实。此外,她的丈夫目前正在念成人大专。“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是大学生,跟他们比,我总觉得自己很落后。但是老公每年学费4000元,如果我俩同时念,开销太大,负担不起。老公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现在是项目经理,文凭高一点出去谈业务好一点,所以还是等他念完我再念吧。”王丽丽说。
王丽丽已经做好了长远打算:“我们还年轻,未来充满变数,因此,攒钱供孩子念书是近几年最大的目标,短期内我们不打算也不可能买房。如果将来儿子争气,学习不错,我们会考虑在北京安家;如果学习一般,我们就回老家,在市里买房。总之,一切都看儿子的发展。生活正往好的方向发展,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责任编辑:DF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