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交行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由交行牵头的存量信贷资产对接交易所市场固定收益平台创新试点事宜有望落地,目前交通银行正就该事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进行深
虽然财政部、央行、银监会正致力联合推进银行间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证监会也已推出对接交易所市场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固定收益品种,但整个证券化固定收益产品市场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对接资产种类及投资者参与范围,都与成熟市场相去甚远,特别是在交易所市场对接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的固定收益产品方面更是如此。
“证监会正就此事与相关部门及市场机构进行调研,是否准许开展要等调研结果出来后才能定夺。”该人士告诉记者。
谋求监管层支持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近几个月来交行曾多次向银监会表达开展多种形式证券化业务创新的愿望,希望银监会给予支持。
6月初,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停滞4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终于重新开闸,根据国务院此前批复,额度共500亿元。
自《通知》下发以来,两个月间交通银行行长钱文挥及投行部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奔赴北京,专程拜访银监会领导并得到明确支持,领导层表态交通银行可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先行试点,但出于审慎考虑,强调试点期间该项业务的投资对象范围应暂时锁定在机构客户范围,个人客户暂不考虑。
7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亦随同赴京拜访证监会机构部领导,就该创新试点方案进一步进行沟通汇报。监管层同样持支持态度,证监会机构部表示,原则上支持开展此类创新,此前银行间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交易所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相关产品架构也都可作为参照,技术上操作难度不大,核心是政策问题。由于涉及国务院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体政策,证监会内部还需要就此项创新试点的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而在交行、海通与国泰君安初步构想中,该产品的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证券公司或其旗下资管公司作为专项计划的设立人,向合格投资者推广不同档级的受益凭证从而获取募集资金,然后向银行购买信贷资产,同时作为管理人管理专项计划,以信贷资产产生的稳定现金流向投资者分配受益凭证的本金和利息。
专项计划存续期间,由交通银行接受管理人委托继续履行贷款管理职责,按时收贷收息并转交管理人与投资者。
专项计划资产会按照风险及收益情况进行分层,设计发售优先级受益凭证和次级受益凭证等不同的固定收益品种,前者的清偿次序先于后者。在满足贷款“出表”的情况下,原债权银行自留持有一部分次级受益凭证,从而达到为优先级受益凭证增信的目的,满足债券投资者、银行理财、信托、保险等低风险偏好资金的投资需求。而优先级受益凭证将安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平台进行交易,同时允许质押式回购,扩大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活跃度。
值得一提的是,专项计划可以由交通银行或第三方托管,独立评级,专项审计,并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接受投资者监督。
政策空间已预留
“事实上,通过证券公司的客户资产管理计划来展开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也是一种券商业务的创新,对证监会来讲也是一直希望突破的重要领域。”来自国泰君安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早在2003年,证监会就公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下称《办法》),其中第十一条指出: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证券公司可以从事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中,包括“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为该项业务预留了政策空间。所以就政策层面而言,此番突破并没有太大阻障。
与此前公布的《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下称《指引》)相比,由交行牵头的该信贷资产专项管理计划创新方案中所针对的资产仅为信贷资产,不同于一般实业企业的收益权、租赁债权等资产。因此,在该业务的交易结构中,出售信贷资产的银行将扮演多重重要角色,包括担任贷款管理人以及次级受益凭证的持有人,为产品投资人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有效防范相关风险。
对海通及国泰君安而言,目前,在《办法》及配套细则的框架下,已经有了《指引》。但由于信贷资产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有其特殊性,仍需要一个专门的业务指引或试点管理办法进行规范。
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层面,亦需要完善相关业务操作规则,为资产支持收益凭证的流通转让、质押回购等提供技术平台及交易规则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银行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总部同处上海,在共同推进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对接上交所固定收益市场的创新试点时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上交所仍未接到通知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进行。
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启。随后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行分别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规模为71.96亿元,2006年发行规模达115.8亿元。
2007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扩大试点阶段,浦发银行、工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陆续加入第二批试点队列。规模不断扩大,延伸到不良资产,当年发行规模达到178.08亿元。2008年发行规模达302.01亿元,截至2008年底信贷证券化业务试点共发行667.85亿元。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出于审慎原则和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担忧暂停了信贷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进程就此停滞。
直到去年,资产证券化的热度开始回温。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公开表示“当前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安全、简单、适用的金融衍生产品,为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创造条件,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6月初,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停滞4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终于重新启动,根据国务院此前批复,额度共500亿元。
尽管500亿元额度相对于中国银行业庞大的贷款存量及银行管理资本和流动性的迫切需求而言,仍只是杯水车薪,但闸门一开,前景可期。该项业务的落地将实质性地构成类证券化固定收益产品的组成部分,这将有力推动建设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市场。
众银行已蜂拥进入争抢500亿元蛋糕的行列。据此前媒体报道,国开行此次拟发的确切规模为101.95亿元人民币,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或将成为中国2005年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来的最大单,国开行旗下的国开证券有限公司和国泰君安证券可能成为联席主承销商,试点工作在上海清算所托管和进行中央对手清算。除此以外,工商银行也上报了200亿元计划,主要为大中型对公贷款。
而交行此番与交易所市场对接的创新计划涉及的资产规模及相关基础资产尚未确定。但据交行内部人士透露,交行在给予监管层的相关建议资料中提出的期望值是200亿元。
22日,时代周报记者向上交所债券部高管处确认,“我们这里还没有接到通知说哪一家真正开始做了。”以此看来,所谓的500亿元蛋糕目前为止还未有任何一家具体机构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