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啃老已成社会问题 高昂社会生存成本是主因

2012-3-18 11:36:51东方财富 【字体: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依靠父母供养。“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表明它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既凸显社会财富畸形增长,国家和社会教育资源浪费,也影响了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潜在威胁

  啃老已成社会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提出了《关于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提案》。据景天魁介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当时我国15岁至29岁青少年人口是31494.5万人,其中尚未就业或在就业与失业之间游离,经济上完全或半依赖父母的有1152.7万人。2005年,全国青联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称,15岁至29岁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当年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而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目前的状况显然更为触目惊心。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当问及“你是否在啃老族之列”时,绝大部分受访的年轻人称自己或多或少在啃老。如在沪上一家化工厂工作的河北人小林说,“我的工资不高,除去房租,剩下的伙食费还要算着花,偶尔想买点东西或请朋友吃饭就不够了,所以父母每月还要从老家寄来五六百块补贴。”刚毕业一年的小张则告诉记者,他换了3次工作仍觉得不理想,虽然很怕别人说自己啃老,但目前正处于辞职考研阶段,确需父母资助。

  相比之下,小赵似乎要幸福的多,他在沪上一所名校就读金融博士,就业前景可期。不过,他表示,虽然自己刚结婚,妻子的收入也不错,但目前要买房买车也不可能。“婚房是我父母买的,车是妻子的陪嫁,日后等我有了稳定的工作再还钱给父母。虽然也能贷款买房,但如果父母有现钱,再去银行贷款,利息很高,未来的压力会更大,对工作和身心都没好处。”

  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记者发现,网上一则名为“2010螃蟹哥哥”所发的《你还在啃老么?我都结婚了还在啃老,其实我也挺无奈的》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发帖者称,自己从24岁开始工作,到30岁共存下18万元,还不够买房首付,所以他的婚房首期是父母付的,车子是父母买的,保守估计花了父母60万元。目前,他到手月薪4000元,1500元还房贷,1000元养车,1000元零花,还剩500元都不够买日用品。而妻子月薪2400元,买衣服、化妆品、吃饭……几乎全部花光,因此夫妻俩不得不啃老。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啃老现象在部分城市比较突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城市独生子女多,家庭规模在缩小,家庭观念也在转变,啃老问题“值得关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也指出,从人口红利阶段步入到人口红利末期,中国的啃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

  “社会养老”需从保障入手

  事实上,啃老现状更折射出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倾注所能供养子女,是希望其未来能在社会中更上一层。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失业率高,令供学的投入与收益越来越不成比例,子女的收入有时根本无法维持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生活的不堪重负还可能极大地阻碍他们工作上的创新,令其发展受阻。而有条件的家庭,父母的“被啃”也等于解决了子女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大事,他们似乎是预期到自己的养老金将来可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对子女在就业、买房、买车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是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也等于在保障自己的未来。

  在一篇题为《老不养,是小之过也》的博客中,作者“大不同”在讲述其经历时称:“1984年时,我就准备下海经商了。可是,父母反对,我只好去上班;1988年,我准备按照我的专业去开律师事务所,父母反对,我只得”歇菜“再去上班;2004年,我看中一套房子,58万元,离父母近,也好照顾父母,但还是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因为我没有那么多钱。可现在,那套房子已经258万元了。每每看到下海经商的老同学和老同事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我不语了,这不能怪父母,只能怪自己上班没能力。我的这点儿收入,还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么?更拿什么去孝敬父母呢?如今,当母亲驾鹤西去,父亲病榻医院的时候,老父的两张工资卡却在我的手中。这,叫我如何去用呢?小不养,又是谁之过?”

  可见,啃老的现状是不能不引人深思的。曾有一项调查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开始结婚生子,他们的父母也步入了老年。如何解决“二养四”(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个老人)的现实问题,已摆在年轻人面前。

  有人提出,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和考虑与国际接轨,传统的“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养老方式,会渐渐被“以国家和社会养老为主”的模式所替代,社会化养老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的过渡很容易实现。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全面实施社会化养老的能力和条件,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真正的市场主体尚未建立,但可以从政策、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养老问题。

  深度挖掘

  多因素促成“啃老族”

  其实,很多“啃老族”并非主观愿意加入这一队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对“啃老现象”表示“理解”的网友认为,就业局势不乐观、生活压力大的现实让人感同身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初不是没找到工作,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到一份收入不高的不理想的工作,而面对不断高涨的物价,毕业生只能勉强保持个人的基本生活,没有更多财力进行人生必要的恋爱生活,只得求助于年迈的父母,选择啃老。

  有学者指出,啃老现象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原因,高昂的社会生存成本,如婚姻、养育子女、医疗、教育等,导致大多数子女不但工作艰苦,且工资、福利水平低,加上医疗、养老等多方面保障制度缺失,令生活负担过重,入不敷出,不得已向父母伸手。甚至很多已在城市参加工作,有稳定收入的家庭,或多或少都得到过或必须得到父母在经济上的额外支持。

  张翼则认为,多年前人们的就业年龄相对较早,而现在,年轻人的初次就业年龄越来越晚;以往,就业过程中人们的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现在初职者的收入远远低于已经工作过很多年的人。此外,导致啃老的客观原因还包括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势的机会和资源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缺乏良性循环和流动、阶层的固化和断裂等。再者,我国的文化观念是自上而下的传承,这与西方的个人独立还有差别。

  总之,在宏观层面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持续高涨的生活成本、不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内容的缺陷;微观层面上家庭对子女的溺爱、父母对孩子过强的责任感;以及子女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啃老族”的形成。

  应对之策

  制度性扶助打破僵局

  为教育和激励年轻一代自立自强、承担历史责任,景天魁建议加强对青年人的励志教育,社会团体多开展“一对一”的帮教活动。针对初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开展积极的职业培训和就业督导,大力促进就业和创业。而对于屡次拒绝就业建议,长期赋闲在家的年轻人,景天魁建议“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

  不过,有很多业界人士却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在青年人不得不选择啃老的大环境下,取消“啃老族”的福利,结果是将社会福利的供给负担,由国家转嫁到提供他们生活保障的父母身上,而不是激励“啃老族”独立。因为,“啃老族”没有了社会福利后,依然需要保证生活水平,而福利这一部分补贴只能靠父母提供,无疑将加重“啃老族”父母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压垮本来就难以承受“啃老族”生活的父母们。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畸形的社会生态,就应加快推进制度革新,完善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改善平民二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

  一位社会学教授指出,要扶起“啃老族”,激励“啃老族”独立,关键不是取消政府给予他们的社会福利,而是应该站在政府如何通过施政和服务来改善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里,改革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提高青年人的收入。同时,降低物价、房价。只有打破当前固化的资源分配格局,消除垄断,并在制度层面上切实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福祉得以广泛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才有更大的可能,啃老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破解。

  此外,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北京政协委员陆杰华提出,生育政策应逐步放开,改变家庭结构,增加子女数量,彼此间可以相互依赖,对重建社会责任感也有帮助。同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改变父母溺爱子女的现状,学校也要培养其敬业的观念。但是,陆杰华也坦承,“啃老族”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要通过教育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